一个皇帝大概有多少件龙袍

有个问题我一直很费解,一个皇帝有多少件龙袍,虽说皇帝衣服多,排场奢侈,但是总不至于一件龙袍只穿一两次吧
皇帝 的龙袍有几种规格?是否有数量的限制?
请给出比较客观且有依据的答案,最好有例子可证

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960年 ,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 :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 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龙袍的空地为明黄色,领、袖俱石青色,片金缘。上面绣有12个困龙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的异名)、宗彝(长尾猴尊)、藻(垫玉的彩色板)、火(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粉(古代绣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古代绣在衣上的花纹)、黻(音府。古代礼服上白与青相间的花纹)的形象,其余均为排列均匀的"如意头" 、"蝙蝠"和象征富贵的" "字纹样。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1 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以棉、袷、纱、裘制,各惟其时。龙袍专供皇帝穿着,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着的,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但在穿着必须"挑去一抓",以示区别。在明朝,经改制后的龙袍,称为蟒袍,成为明朝职官常服。 

       龙袍的色彩选用颇有研究,并十分严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性需要, 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到了汉朝推绎的周崇尚红、秦崇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直到明清。龙袍上的" "字纹样的颜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蓝组成,"蝙蝠"有朱红、枣红、绛色、香色、青铜色等数种颜色。"如意头"有明蓝、月白、藏青和水红、桃红、枣红、雪灰两种颜色组成。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之分。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圆领,右大襟,马蹄袖,有扣绊。龙袍的做工有刺绣、缂丝之分,其中缂丝工艺相对复杂,工艺上称为“连经断纬”。这种缂丝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宋代时多用于其他装饰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饰,后因缂丝工艺消耗工时过长,所以多用于龙袍之上。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清朝皇帝的龙袍绣有九条金龙,位置分别为前胸和后背分别有一条正金龙,下面前后分别有两条行金龙,肩部左右两侧分别有一条金龙,右面内襟里面还有一条行金龙。每件龙袍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条龙,恰好与九五之数相吻合。 

       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龙袍上除了龙纹,还有十二章纹样,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祥云、蝙蝠等。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取其文、会绘;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若斧形,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龙,应机布教,善于变化;如山,行云布雨,镇重四方;如华虫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浅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涤荡,清爽洁净;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为万物之依赖;如斧,切割果断;如两己相背,君臣相济共事。”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鉴别清代龙袍主要从做工、面料和纹样三大方面来看。首先,龙袍的做工相当精细,所用线也非平常我们所见到的金线或者丝线,尤其缂丝工艺目前很难仿造。其次,清代宫廷服饰衣料的生产大多来自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极少部分由京内织染局织造。江宁(南京)善于织金妆彩以及倭缎、神帛的织造;苏州的缂丝、刺绣工艺最精;湖丝的品质最为优良,如绫、罗、纺、绉、绸等多由杭州织造。最后,龙袍上的纹样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绝对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些纹样多限于皇帝服饰之上,其他皇宫贵族服饰上均不可有此纹样,所以说纹样是鉴定龙袍的最好方法。

   皇帝穿黄色的服饰的制度始于唐朝。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五代后周时,赵匡胤谋夺帝位,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诸将替他披上黄袍, 拥立为帝,定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后因以为典实。也指登上帝位。《宋史·太祖本记》:“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皇帝垄断黄色一直到清朝。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龙袍,这是规矩。等这个皇帝死后,龙袍就作为先帝的遗物供奉起来。如果龙袍出现了破损,内务府就会差遣去补,一般龙袍只在正式场合穿,平时穿明黄服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6
这东西既复杂又简单,说它复杂,因为我们可以从帝王的秘史、文物的价值、文化的研究、织绣的工艺等等方面对它展开研究;说它简单,是因为龙袍的意义就是——皇帝的衣服。

民间风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龙袍都称得上是终极服装。

凡是皇帝穿的衣服(主要是外衣)现在都笼统地被称作龙袍,但是如果要说清楚皇帝一生大概有多少件龙袍,恐怕对谁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实在太多了。根据不同的用途,龙袍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六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下皇帝穿什么衣服有着明确的界定。

礼服——在祭祀宗庙、社稷大典、登基大典、大婚及元旦朝贺等重大典礼场合穿用。

吉服——正装。规格仅次于朝服。在庆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生辰庆典、班师典礼等公务活动场合穿用。在严格意义上,吉服才应该是通称的龙袍,是皇帝最常穿用的服装。

常服——公务装,在非正式场合穿用。

民间风俗行服——旅行装,出巡、行旅途骑穿用。

便服——休闲装,日常起居、休闲时穿用。

雨服——雨衣,雨雪天气时的罩服

清朝的龙袍是清太宗皇太极根据满族固有的服饰习尚,参照明代的服饰制定的,其后又作过不断的补充修订,到乾隆皇帝时趋于定型,乾隆三十七年厘定清代服饰制度,绘图载入《大清会典》。以后没有太大的变动。皇帝对自己的衣服也分外上心,每次制作都要有专门部门将龙袍的样子呈给皇帝过目,通过后才可制

虽然宫禁森严,但是仍有一部分龙袍流落宫外,混迹民间。流落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是皇帝,把自己的衣服赏给王公大臣,作为一种圣眷恩宠,让臣子们回去光耀门庭;另一种情况是清末皇室势微,宫禁松弛,一些太监宫女监守自盗,卷几件衣服出去卖钱是常有的事,皇帝的衣服多、架子大,也不会为这点事来一场严打。
第2个回答  2010-04-26
内容很多,在这里简单列举几点,详细内容希望你看这个网址。
http://post.baidu.com/f?kz=163080230

冕服
冕服是帝王、诸侯们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以与冠冕相配合的礼服。
弁服
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
朝服
朝服又称具服,是帝王、后妃、命妇、百官们参加朝会大典时穿的衣服。
行服
行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猎、征战时所穿的服装。
雨服
雨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
第3个回答  2020-03-23
多的数不清
第4个回答  2010-05-06
内容很多,在这里简单列举几点,详细内容希望你看这个网址。
http://post.baidu.com/f?kz=16308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