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哪十三篇,每篇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1、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2、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3、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4、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5、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6、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7、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8、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9、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10、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1、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2、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13、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

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

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二千年多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而孙子所主张的智、信、仁、勇、严则成为中国军人的“武德”。

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又有《武经七书》本《孙子》,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印。其注本以曹操注最早,《平津馆丛书》所收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有《魏武帝孙子》。

此后注家颇多,如清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的《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杨炳安的《孙子会笺》,今人吴九龙的《孙子校释》、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等。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

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5

1、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2、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3、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4、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5、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6、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7、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8、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9、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10、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1、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2、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13、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扩展资料

第二篇《作战》和最后一篇《用间》就是完整的原创。这两篇内容纯粹,文气完整,没有拼接的痕迹。在语言习惯上,这两篇与其它十一篇大体相同,总是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厌其烦的样子。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

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8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兵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5-12
百度一下孙子兵法 百度百科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