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白发生”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可怜白发生”运用的是衬跌手法,使全词读来格外悲壮。

用这句话衬托自己的无奈,现实与理想一比较陡然显出凄凉无比的境况。表现了词人深刻感受到从理想高峰跌入现实深渊的残酷性,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心境,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宋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诗词赏析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

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

“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三国时代,有这样的故事:刘备带兵驻扎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刘表不信任他,曾请他赴宴,想在宴会上捉拿他。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便从宴会上逃出。

蔡瑁去追赶他,当时他所乘的马名叫的卢。在他骑马渡襄阳城西檀溪水时,的卢溺在水中,走不出来。刘备非常着急地说:“的卢,今天有生命危险呵,应当努力!”于是,的卢马一跃三丈,渡过溪水,转危为安。

“马作的卢”,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5
“可怜白发生”一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词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这里“可怜白发生”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卒章显志”,作用是“表现了词人深刻感受到从理想高峰跌入现实深渊的残酷性,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心境,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补充:

看了“孤夜泪神”的回答,觉得“衬跌手法”这种说法是更为恰当的,我对“运用的写作手法”也许有分析不妥之处,建议楼主采纳他的看法。

参考资料:别人既然回答得更好,我也会认同,绝不会为了区区分数计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晚报上说辛弃疾《破阵子》的尾句“可怜白发生”,妙用衬跌手法,使全词读来格外悲壮。
用这句话衬托自己的无奈,现实与理想一比较陡然显出凄凉无比的境况。
我觉得浪漫主义是针对全诗,主要是前面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各种联想的,“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是具有现实色彩的,不觉得有什么浪漫主义。
至于认为是卒章显志,我到觉得之前都是他的志向,没有到了文末才显志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4-25
作者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抒发了作者恢复中原的理想报复,也更加鲜明的衬托出了作者壮志未酬内心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