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2)意思

是第二首“两两归鸿欲......"。实在不行,注释也行

呵呵。第二首是题飞雁图的。不怎么出名,很少人记住。我也是查了才知道的。
“两两归鸿欲破群”:两两相依着的归鸿想要离群而去,
“依依还似北归人”:他们就像是从北方(北边的沙漠)那里回来的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知道遥远的大漠中风雪频繁,
“更待江南半月春”:不如待在江南享受半个月的春天。
诗是根据春江晚景中的飞雁图的景象而写。其中或者想借劝归雁暂居江南,好好享受春光。来表达江南春光的美丽。又或者借归雁喻守边疆的人,感慨他们的艰辛等。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7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有两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作品概述
【作品名称】惠崇春江晚景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诗(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1]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其实自己也是初中的时候读过这首诗,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现在读来有了不同的感受,虽然没入正门但是仅是自我的诗歌鉴赏的玩弄而已。

这首诗包含了春天特有的景物景象,有诗人看到的以及联想到的(这里看到是通过惠崇的春江晚景图,以下同)。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应该是先从图画侧边景物开始说起,并不开始描绘图画的中心物体,竹子在春天是最能体现春意盎然的景象,那种节节高,能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尤其是春笋刚拔节的时候嫩绿茁壮其实也看出诗人的豁达向上,而桃花在春天开始正是花团锦簇的时候,姹紫嫣红,这和竹子的嫩绿简直是绝配,虽然现如今惠崇的春江晚景已经无从考究,但是这样一幅图确实能带给人无尽的想象与春天来到的快感,而三两枝就是给人一种:一沙一世界的感觉,美好的事物无须太多,只需一点而已。

春江水暖鸭先知:康熙年间学者毛希龄就这一句认为为什么只有鸭先知,而不是鹅呢?我觉得纯属是清人对宋诗的抵牾,当时诗人是对惠崇春江晚景图做的鉴赏,况且诗人的气质在于富含想象,言人之所未言,却给人无穷的回味。这一句可以看出在即将融冰的春江水上一只鸭子正在嬉戏,以自己的想象去揣度动物的感知,似乎是天人合一的感觉。

蒌蒿满地芦芽短:虽然蒌蒿满地给人一种破败的感觉但是芦芽新生给人的感觉是旧的事物破败总会有新的事物产生。春天正在来临一切都将是新鲜的样子,芦芽短应当按我的理解是加入了个人的元素,短时在古代的画中难以体现的,而苏东坡却如此描绘,给人感觉新生的事物正在孕育即将诞生了。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一句我觉得很有意思,完全是一种揣测,大家都知道苏轼爱吃,而且跟他有关的美食现在流传的有:东坡肉,他在读诗的同时还在想着河豚欲上时,这不是想吃河豚是什么?

后面四句不是大家经常传诵的,我觉得后四句有些平庸在唐诗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场景意象。没有被广为传诵也不足为奇。
第2个回答  2010-04-28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其实自己也是初中的时候读过这首诗,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现在读来有了不同的感受,虽然没入正门但是仅是自我的诗歌鉴赏的玩弄而已。

这首诗包含了春天特有的景物景象,有诗人看到的以及联想到的(这里看到是通过惠崇的春江晚景图,以下同)。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应该是先从图画侧边景物开始说起,并不开始描绘图画的中心物体,竹子在春天是最能体现春意盎然的景象,那种节节高,能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尤其是春笋刚拔节的时候嫩绿茁壮其实也看出诗人的豁达向上,而桃花在春天开始正是花团锦簇的时候,姹紫嫣红,这和竹子的嫩绿简直是绝配,虽然现如今惠崇的春江晚景已经无从考究,但是这样一幅图确实能带给人无尽的想象与春天来到的快感,而三两枝就是给人一种:一沙一世界的感觉,美好的事物无须太多,只需一点而已。

春江水暖鸭先知:康熙年间学者毛希龄就这一句认为为什么只有鸭先知,而不是鹅呢?我觉得纯属是清人对宋诗的抵牾,当时诗人是对惠崇春江晚景图做的鉴赏,况且诗人的气质在于富含想象,言人之所未言,却给人无穷的回味。这一句可以看出在即将融冰的春江水上一只鸭子正在嬉戏,以自己的想象去揣度动物的感知,似乎是天人合一的感觉。

蒌蒿满地芦芽短:虽然蒌蒿满地给人一种破败的感觉但是芦芽新生给人的感觉是旧的事物破败总会有新的事物产生。春天正在来临一切都将是新鲜的样子,芦芽短应当按我的理解是加入了个人的元素,短时在古代的画中难以体现的,而苏东坡却如此描绘,给人感觉新生的事物正在孕育即将诞生了。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一句我觉得很有意思,完全是一种揣测,大家都知道苏轼爱吃,而且跟他有关的美食现在流传的有:东坡肉,他在读诗的同时还在想着河豚欲上时,这不是想吃河豚是什么?

后面四句不是大家经常传诵的,我觉得后四句有些平庸在唐诗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场景意象。没有被广为传诵也不足为奇。
第3个回答  2010-04-27
【诗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原题: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亦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二首)

【出处】:

苏轼诗集 卷十五

“两两归鸿欲破群”:两两相依着的归鸿想要离群而去,
“依依还似北归人”:他们就像是从北方(北边的沙漠)那里回来的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知道遥远的大漠中风雪频繁,
“更待江南半月春”:不如待在江南享受半个月的春天。
诗是根据春江晚景中的飞雁图的景象而写。其中或者想借劝归雁暂居江南,好好享受春光。来表达江南春光的美丽。又或者借归雁喻守边疆的人,感慨他们的艰辛等。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第4个回答  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