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主要蕴含了怎样的含义?

如题所述

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空格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空格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空格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空格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中秋节,虽说它完全成型的时间是比较晚——是一直到宋朝才算真正成型。但是成型时间晚并不代表着它的历史短,中秋节的源头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正因为其有如此悠长的历史,这才使得其成为我国的一个官方传统节日。而在历史变迁之中,它承载着的传统文化与先进文明逐渐凝结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而这种情感反映在我们中秋节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月文化,或者可以说是月崇拜。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其实自远古开始,人们就对月充满着崇拜之感,他们觉得月亮是生命之神,于是会在月圆的时候会举办歌舞庆典,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得归结于当时那个时候的人类文明还依旧处在萌芽阶段。

而正因为他们处于文明萌芽阶段,这使得他们在当时根本没有历法的概念,只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粗略的测算出“年”这个概念(年这个字在古汉语里和“稔”是相通的,现在我们还常用“熟稔”这词,最早的时候“稔”这个字其实就是谷类成熟的意思)。

在远古时期,一次谷熟即是一年,而秋天正是谷熟之时。古人不像现代人,他们不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他们认为春种秋收是来自上天的恩赐,于是会在丰收之时祭拜上天,也会全民狂欢来庆贺丰收。而就是在这种“敬天”背景之下,月亮和太阳,自然而然会成为人类最早所能注意,并且认知到的天体。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而月亮与太阳又有不同,在没有先进生产工具的蛮荒时代,月亮往往代表的是祥和与宁静,只要有月亮,那么至少是不会被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所威胁,在一定的程度上而言,月亮在远古人们心中是保护神形象的存在。而且月亮和太阳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太阳虽然能够带来温暖,但是也会带来大旱,月亮则不同。总而言之,正是因为这些,先人对于月亮总体来说是更加有好感的。

其实除了这些个因素外,月亮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阴晴圆缺,在现代,我们知道,月亮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太阳月亮和地球这三个星体的位置不同,但是远古的先民并不知道,他们以为月亮的这种阴晴圆缺其实是一种死而复生的现象。

人类都是崇尚生而厌弃死亡的,而由于月亮的这种现象,他们开始崇拜月亮,觉得月亮是生命之神,于是开始祭拜月亮,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这可以说是在节日里人们对月崇拜的最早雏形。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而随着时代变迁,曾经在一年之中出现了四个特定节日与月崇拜有关,除却中秋以外,还有上元、中元和下元三个日子,中元和下元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祈月含义,已经变成了一个主要以祭拜祖先为目的的节日,只有中秋还有一个上元还保留着祈月的含义在。自然,因为一直没有被丢弃,使得月崇拜作为中秋所保留的一个特色得以更加的根深蒂固。
第2个回答  2020-10-18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第3个回答  2020-10-18
中秋佳节主要蕴含了家庭团圆团聚的和睦的一种温馨的家庭团聚的含义
第4个回答  2020-10-18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1]。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2][3][4][5]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6]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4]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选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