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深圳发展情况的阅读材料;阅读报告是个什么东西?!

于是大家来推荐推荐书籍文章什么的吧,与深圳城市发展有关的;

此外请解释一下什么是阅读报告,该怎么写、

有巨大帮助的会追加分,绝对追加15,【前提是有帮助啊啊

  依次是社会公德、环保意识和外语能力

  调查显示:关于“深圳人在深圳国际化城市进程中最需要提高”(多项选择)的调查数据显示,深圳人最需要提高的方面由高到低分别是:社会公德65.5%,环保意识63.8%,外语能力56.7%,法制观念46.7%,文明礼仪46.6%,生活理念24.5%,消费观念15.9%,饮食观念15.0%。

  数据分析:社会公德、环保意识、外语能力这三个方面是深圳人首先要提高的,其次就是法制观念和文明礼仪,也就是说,深圳在迈向国际化城市的进程中,深圳人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具备国际化城市那种大都市人的泱泱风范。

  问题5

  深圳还保持了改革初期的闯劲?

  持肯定态度的最多,但并没过半

  调查显示:认为深圳还保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闯劲的有47.5%,选择“否”的占29.5%,认为说不清的占23.0%。尽管持肯定态度的最多,但是也没有过半。而在选择“有闯劲”的人中,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人员有近一半的人认为依然有当年的闯劲,占比例最高的是学生,达55.2%,最低的是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闯劲”低至37.1%。

  数据分析:通过对被访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调查者发现,尽管这是一个个人意向的社会评估,但同时也是个人“闯劲”的展现。有被访者抱怨,深圳的“闯劲”大不如前,所以,深圳要向前发展,要妥善解决好深圳人的原动力,要重新鼓劲,要敢“闯”。

  问题6

  深圳的国际开放交流程度如何?

  大部分人选择了中等

  调查显示:市民认为深圳的国际开放交流程度“高”的占13.7%,认为“中”的占71.6%,认为“低”的占8.3%,认为“说不清”的占6.4%。在被访的人中,只有20.5%的人曾经出国(境),79.5%的被访者没有出国(境)。

  数据分析:用国际化城市的标尺来丈量深圳,深圳只是在改革开放“中”,深圳还需进一步开放,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及周边地区更紧密地合作和交流。

  问题7

  综合服务能力达国际化城市要求?

  逾半被访者选择了否定回答

  调查显示:23.4%的被访者认为深圳的综合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化城市的要求,54.6%的被访者选择了“否”,他们质疑深圳能否承办像APEC等大型国际会议和项目,还有22.0%的认为“说不清”。

  在访谈中,被访者特别指出作为深圳服务窗口之一的“的士”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而在“对深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是否满意”的调查中,选择满意的占22.6%,认为一般的占67.5%,认为不满意的占8.4%,认为说不清的占1.4%。

  数据分析:通过对两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市民对深圳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深圳的综合服务能力持肯定态度的百分比比较接近,而且不高,在23%左右,说明深圳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深圳的综合服务能力远没有达到深圳人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期待着深圳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有质的飞跃。

  问题8

  最期待深圳哪方面改进?

  最满意信息和廉政,最希望廉政和交通改进

  调查显示:市民对深圳最满意的几个方面的排序是:信息69.6%,廉政48.4%,交通33.7%,新闻监督28.0%,法制23.5%,效率6.4%。而认为需要改进的方面的排序是:廉政53.5%,交通52.5%,法制52.4%,新闻监督37.5%,效率20.7%,信息9.9%。数据表明,深圳人最关心廉政、法制和交通。

  数据分析:“廉政”在满意度中排第二,但同时又是市民最期待改进的工作,这就说明市民肯定市委市政府在反腐倡廉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市民对反腐倡廉有更高的期待,如果把深圳的廉政工作放在国际化城市的背景去衡量,深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还有“效率”,曾经是深圳骄傲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率已退化到市民满意的最末位,被访者认为,只要廉政和法制好了,深圳的“效率”不成问题。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刘晓燕

  图:

参考资料: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948a8f921dccc6a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4
依次是社会公德、环保意识和外语能力

调查显示:关于“深圳人在深圳国际化城市进程中最需要提高”(多项选择)的调查数据显示,深圳人最需要提高的方面由高到低分别是:社会公德65.5%,环保意识63.8%,外语能力56.7%,法制观念46.7%,文明礼仪46.6%,生活理念24.5%,消费观念15.9%,饮食观念15.0%。

数据分析:社会公德、环保意识、外语能力这三个方面是深圳人首先要提高的,其次就是法制观念和文明礼仪,也就是说,深圳在迈向国际化城市的进程中,深圳人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具备国际化城市那种大都市人的泱泱风范。
第2个回答  2010-03-24
重庆与沿江中心城市合作发展的情况
长江沿岸地区城市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力量强,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主要依托的地区。近年来,在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引下,我市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市场统一融入为切入点,加强川、渝、滇、黔的重庆经济协作区合作,促进与沿长江省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在服务和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推进协调机制,加强了战略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合作

结合实施《长江沿岸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积极开展跨地区的交通通讯建设,联合旅游景区景点规划,联合培育共同市场,促进重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流、物流规模化的发展。

我市参加了“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沿江七省二市座谈会,确立了共同建设黄金水道的合作机制和合作重点。通过政府高层互访、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拓展区域经济新的发展空间。在川渝“1+6”、渝黔“1+16”等合作框架下,联合构建西南交通、能源大通道。

2006年,我市主要党政领导分别率团访问了浙江、江苏、湖南、江西四省,为进一步推动重庆与江、浙、湘、赣四省合作交流奠定了新的基础。

(二)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跨区域合作,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围绕《长江沿岸城市联合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经济发展优势的框架意见》,加强与流域间城市的合作,寻求长江中下游城市企业向重庆投资,重点是吸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资金、技术开展项目合作,加快了重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05-2006年9月,沿江8省市(沪、苏、浙、皖、赣、鄂、湘、川)在我市投资项目累计实际到位资金178亿,占同期国内实际到位资金总额的46.5%,其中,亿元以上合作项目146个,江、浙、沪占了67.8%(其中浙江31%、上海30%、江苏6.8%)。重庆啤酒、长安汽车、东银、宗申等企业集团在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都有了投资发展。

两年来,沿江省市对口支援三峡重庆库区,在帮助破解库区产业空虚难题、库区移民迁建和安稳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改善生态环境,合力建设黄金水道。

为发挥我市水运区位优势,增强港口辐射能力。我市和相关部门结合三峡工程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水路交通建设,2005年重庆市航道里程达到4222公里,等级航道所占比重为43.1%。目前重庆港有20个主要港区,拥有各类生产性码头泊位1392个、码头岸线98014米。“十五”末期,我市港口新增货运吞吐能力2104万吨,逐步完成普通客运向旅游客运的结构性调整,全市港口形成货运6865万吨、客运6962万人次的吞吐能力。富金坝、嘉陵江草街等航电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我市与沿江中心城市共同发起“联合起来,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加强了城市空气、污水和垃圾的综合治理力度,我市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改善。

(四)开展科技、人才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合作。

重庆高交会、渝洽会在促进沿江省市之间经济技术与项目对接方面发挥了作用。我市派出人员,在长三角地区专业培训、对口挂职,扩大了视野,提高了工作能力。与沿江城市共同建立“长江网”,开辟长江网重庆栏目,为国内外客商了解重庆和来渝考察、投资,增设了交流的窗口。
第3个回答  2010-03-24
我国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是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个性鲜明的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内陆边疆;城市化;边疆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由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较大,加之改革开放后采取倾斜发展战略,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超常发展。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发展格局,并出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态。相比之下,内陆边疆省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无论在城市规模和功能上,还是在城市效应及布局上,都还需要极大地提升和加强。

一、内陆边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所谓内陆边疆是指既有法定国界,又有直接国土相邻的国家,且位居国界线内侧并包括一定内腹地的经济社会区域。我国的内陆边疆地区是特指我国沿边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新疆、甘肃、西藏、云南、广西,这9省区在地缘上同俄、哈、吉、塔、蒙、朝、越、老、缅、印、不、锡、尼、巴、阿15个国家国土直接相邻。辽宁和广西因兼有陆地边境和海岸线,又属于东部地区,故不在此文研究范围内。
1.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现状
从经济状况来看,根据1999年统计数据,7个边疆省区的固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外资投资额占全国外资总额的1.8%。虽然在上个世纪末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及2003年开始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行动,但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来看,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状况是经济总量较小,国有企业比重偏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偏小,合资及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三次产业的比重除西藏以外,基本上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并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同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较,这些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二产业中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
从城市发展状况看,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有吉林、黑龙江和内蒙。这其中主要是农垦、林区、矿区人口比重大等原因及“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变动导致城镇人口增加。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见下表:

从表中可见,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2个,城市稀缺,大中城市过少。与沿海地区相比,小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过小。这种大、中城市过少,城镇布局松散、规模过小的状况,使得城市的聚集效益低,对经济的拉动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积聚和合理流动。
2.影响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多产生在东部地区。解放以后,由于历史、国际国内政治态势的种种原因,人们总是把边疆等同“边境”、“边防”、“国防线”,其着眼点仅仅是它的政治方面,强调“屯垦戍边”、“巩固边防”、“保卫边疆”等政治的和军事的地位,而把经济价值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加之地处边缘、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缓滞等客观因素,就使我国广大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长期陷于落后境地。
从政策上看,解放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布局的考虑,力图改变过去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更由于战备的需要,加强了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投资,形成了一批内陆工业基地,如“一五”期间的156项工程和694个项目中,在甘肃就有16个。在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东北有50个。然而,由于这种倾斜投资大多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项目,缺乏辐射力以致未能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其吸收就业和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功能较弱,以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功能差距一直没有消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政府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东部地区依靠特殊政策和率先改革的优越条件加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却相对落后了。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经济,而东部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是具有较好的乡镇企业基础,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又为这一地区引进外资和港澳台资金,以及建立三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而边疆省区的经济主要是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所有制结构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较低,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国有经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增长局面,与东部地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对这两个地区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和把握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规律。
长江三角洲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10,特大城市有上海、南京和广州,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25个。从整体而言,该地区城市密度大,大中小城镇分布比较合理,彼此形成了密切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联系,呈现城市带的雏形,空间布局上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城镇主群。该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转化。另一方面,就是大城市的拉动作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正在构造上海国际金融、贸易和信息中心的大部分都市面貌,而把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转移到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形成物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的互补、互利、互动的统一市场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成为城市工业的配套与补缺,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力支援了农业生产,并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长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与大中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辐射相结合,促进城市化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城市在人口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强,其城市化运行机制属于内发式。另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浙、苏三省、市的常务副省(市)长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已初步形成,从而该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入快车道。
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城市化水平很低,发展速度也很慢。1978年,珠三角只有5个城市和32个建制镇,城镇密度很低,每万平方公里只有9个城镇。目前,该地区城镇体系包括特大城市广州、大城市深圳、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18个,以及建制镇401个。城镇星罗棋布,密度达到100个/万平方公里,城镇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有些城镇的建成区已连成一片。该区面积占珠三角的总面积不到1/3,但却集中了珠三角一半以上的总人口和3/4的城市人口,以及超过3/4的GDP。

与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珠三角城市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区内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扩散,而是由大量外资快速推动。这些流入的外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投资者由于成本因素区位选择倾向于小城镇,不仅有效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度大大提高,市镇之间通过地理毗邻、产业关联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都市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75%左右迅速下降到30%左右,不仅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为非农产业全部吸收,而且还吸纳了2 000万外地劳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外资主导型区域非农化过程中,珠江三角洲这种自下而上的、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建立在港澳台及外资推动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三、边疆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可行道路

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而言就是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以形成规模效应,而城市就是这一重要的载体。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财富生产效应。
众所周知,21世纪的经济集中表现为城市经济,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等方面的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边疆地区的落后就是城市经济的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就成为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
首先,以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区域中心城市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总有一二个增长极的超常规发展,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如深圳、珠海的迅速发展对珠江三角洲以及整个华南地区的带动效应;上海浦东的崛起对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带动效应;厦门对闽南三角洲的带动效应。我国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辐射能力的产业和中心城市。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发展关系在现实经济中也就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动的关系。因此,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须沿着中心地与外围地的发展逻辑,以现有的中心城市为发展极,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投入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要素。
如何吸引这些要素流入边疆地区呢?
一是借助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机会,采取跟进策略,向发达地区让出来的产业扩展。边疆地区有资源、人力、市场、工资成本低等优势,而东部沿海一带有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目前正在寻找出路,让出原来的主导产业,向更高的主导产业转移。要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发挥资源、技术、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使边疆地区在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的水平上起步。
二是利用边疆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与邻国的互补经济。边疆地区不可能“克隆”东部地区已走过的发展之路,如广东的外向型加工业;苏南的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的产业;温州模式等城市发展道路。边疆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地对外开放,而与邻国发展互补贸易是当前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北部边疆地区包括黑、吉、内蒙,面对的是俄罗斯远东、蒙古共和国及朝鲜,因其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重点应建设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基地及加工工业基地。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周边国家广泛开发经贸往来;西南边疆地区包括西藏、云南,面对的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特别是云南省要抓住湄公河开发的机会,与东南亚各国开发多种经济形式的往来;西北边疆地区包括新疆、甘肃两个省区,面对的是独联体的中亚和西亚地区。这两个地区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应利用新欧亚大陆桥的陆路通道带动经济发展。
三是借助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在实现外开内联双推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中央提出的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两大战略机遇。随着西部重点工程的全部实施和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激活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存量向西部流动,从而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又带动包括云南、甘肃等省在内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借助国家政策及资金倾斜,抓住机遇,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及城市功能的转换,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振兴东北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以边贸带动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
外向型经济一直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珠江三角洲是利用外资的海外销售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利用其成本和质量优势,打开海外市场。那么,边疆地区必须发展边贸经济,以口岸城市为切入点,建立贸易网络及产业带,大力发展外向经济。
在我国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发展边境贸易,至少拥有地缘上的、资源上的和口岸上的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如黑龙江省边境开放城市以边贸为突破口,以贸促工,以贸促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资源,建立起黑河、绥芬河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规模的外贸出口体系和生产基地。
最后,以地域经济带动特色中小城市。
一个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市本性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今日的城市经济竞争,其实是城市优势产业并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品牌的竞争。“大而全,小而全”就会缺乏鲜活个性与特色。城市的经济建设必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形成“名城效应”,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边疆地区经济不仅具有边贸性,而且还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应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包括旅游业、民族手工制品、民族土特产品等,这些产业应成为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支柱产业。边疆地区的城市化还应该走上发展个性化城市或者特色城市的城市化道路。纵观世界上知名城市,无论大小无一不是产业特色显耀、城市个性鲜明的功能城市。可见,城市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于其特色和强项。
总之,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特色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带及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地区之间乃至全国的流动机制。避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化,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正如一些城市问题专家所指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在于做精,重点是城市的特色化和专业化,也就是在特色化的产业和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规模效应及综合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在产业链上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