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如题所述

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不提前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准备,孩子很可能不适应。那么,到底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呢?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讲几条比较重要的吧:

1、作息习惯。

幼儿园有午睡,早上的到校时间也比较晚,所以小学的第一步就是要适应新的作息时间,不然下午第一节课的效率几乎就是0了。开新生家长会的时候,学校都会公布作息时间的,建议家长利用暑假培养孩子的作息习惯。

同时,小学早上有早读课,需要比较早到校,不会像幼儿园那样,对作息的时间要求较松。所以,要让孩子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

2、学习习惯。

幼儿园一节课是30分钟,小学一节课是40分钟,而且几乎没有游戏,都是干货时间。所以,要努力培养孩子长时间的专注力,至少要保证一节课只开小差一次,否则上课效率无法保证。

此外,要让孩子理解作业的含义,不是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的,而且作业能够帮助孩子及时消化当天的学习内容。最好能让孩子养成一回家先作业的习惯。

3、功课基础。

有一些知识储备,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也增强一些自信心。特别是刚入小学时,小朋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适应新环境上,所以有些功课基础,可以降低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恐慌心理。

我觉得,可以考虑提前让孩子掌握这些知识:拼音、简单汉字的认读、数字的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英文字母的书写。

4、自理能力。

上了小学,可没有阿姨跟在你后面帮你穿衣服、穿鞋子、收拾碗筷、吃饭之类的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具备基本的照顾自己的能力。比如,认真吃饭、穿衣穿鞋、收拾书包等等。

总之,千万不要忽视上小学的这个过程。一开始适应的好,可以让孩子很快地爱上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要求,也能帮助他后期更好地进步。

专注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苏苏快跑,邀你一起关注教育问题。欢迎关注“苏苏快跑”微信公众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适应小学生活,准确地说是指“适应小学一年级生活”吧?因为只要适应了一年级生活,后面就很平顺地跟进了。要如何适应小学一年级生活呢?说到适应,要先分清楚小学生和幼儿园时期有什么不同?


对学生来说,幼儿园每天都是玩,就算有学习,也是时间短、纪律要求不高,作业非常少,甚至没有作业。老师每天都跟孩子在一起,照顾的非常细致,师生关系融洽。

而进入一年级之后,每天都有六节课,必须端端正正地坐,不能乱动、乱跑、乱说话,就这一点就让小朋友们适应一段时间。接下来就是上课多,作业多,要求也高,每天要上交作业,做不好还要批评,当然做好了会有表扬。老师们虽然也关心,但是跟幼儿园事无巨细比起来,可就粗放多了。

还有一点就是,在幼儿园,小朋友们基本是不分优劣AB的,但是到了小学,各种输赢排名有意无意都会出现,对于孩子的小心灵也需要一个适应。

对于家长来说,针对上述两者的差异,提前引导好孩子,引导的过程中说清楚二者的不同,但是重点要描绘小学好的地方,比如可以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等等。

前期家长主要的费心点会在培养写作业习惯上,如何培养好的作业习惯呢?燕燕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可以在我的公众号【两位妈妈】后台输入“作业”即可查看。这里重点提炼三点:

1、从一开始要培养“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种观念,即便一开始需要父母帮忙。

2、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见原文)来提升孩子的写作业效率。

3、让孩子参与整个课外时间的安排规划,从根源上提升写作业的积极性。

再说说现在的情况,燕燕家的孩子已经二年级了,养成了非常良好的作业习惯,每天全部作业都在1小时内完成,而且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


我是知心妈妈燕燕,将论语、三字经等融入育儿实践,关注公众号:两位妈妈

第2个回答  2020-09-17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接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时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独立自主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是孩子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时期。

很多家长在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孩子没有教好,就指责老师哪里不行那里不行,把责任都推给老师。真的是这样吗?孩子没教好真的是怪老师吗?

老师要教的不仅仅只是你家的一个孩子,是班上的几十个孩子,你自己的孩子都觉得教育不过来,那老师呢?老师能教的过来那么多孩子吗?说句不好听的话,老师仅仅只是一份职业,是来养家糊口的工作,凭什么要方方面面都教育好你的孩子。

传授知识是他的工作,教育孩子只是他的道义,所以家长也要从自身进行反思。家长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孩子毕竟是自己的,除了自己没人会对孩子特别好。所以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家长还是应该和老师积极配合,有些事还是要靠家长去教给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多方位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得是立体的。把自己孩子的一切交给老师,是家长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老师再好再负责任,也不可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这些事必须由父母来教。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有多少时间,孩子会待在我们身边呢?在他们需要我们的这几年里,好好陪伴,好好教育,为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添砖加瓦吧。

第3个回答  2016-12-20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归结起来,至少面临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环境变了,二是任务变了,三是活动方式变了。这对孩子来说,可是个不小的变化。
  刚刚六岁的孩子,实践锻炼的机会少,自我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都比较差,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有的很快就适应了,有的可能很长时间也难以适应。久久不能适应,就会延误学习过程,要总是“跟不上趟”,恐怕就会成为落后生。这是家长很担心的事。

  为了缩短这个适应过程,尽快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家长必须在孩子入学之前,就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必要的教育和训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学的愿望。
  有统计显示:最难教的学生是那些没有学习兴趣和愿望的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要调动孩子内在积极性的,只有使孩子向往上小学并且产生“我想学”的心理状态时,孩子才能主动地学习,才能学得好。因此,要让孩子了解小学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进而产生上小学的愿望。
  第二,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还比较宽松,到小学阶段可就严格多了。在孩子入学之前,家长要针对小学生活的需要,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比如,饮食起居要定时,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吃饱吃好,克服吃零食的不良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做事要严肃、认真、紧张,不拖拖拉拉、马马虎虎;做事要有计划,有条不紊,不仅要讲数量,更要讲究质量、讲究效率。
  第三,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入学以后对小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要求要比幼儿园要求高多了,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家长教他们学习生活自理,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要尽量要自己做,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做,能不让家长帮助的就不要去帮助。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学习是自己的事,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告诫他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学好功课,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指望家长帮助或代劳。
  第四,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注意的品质。
  小孩子的注意力不太稳定、集中,很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学龄前儿童注意力稳定、集中的时间也就只有一二十分钟,到小学,每堂课是四十分钟,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个“飞跃”,要求大大提高。家长要提前培养、训练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集中、专心、稳定、持久;听人说话,要眼睛看着讲话的人,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心不在焉。这对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然而,上课听讲是孩子学好功课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进入知识殿堂的大门。许多经验证明,孩子的功课好不好,往往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会不会听讲,有直接关系。在入学前,家长要在这个环节上多下功夫进行训练。

  第五,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孩子逐步树立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而学习的思想。孩子进入小学,就开始了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要告诉孩子,小学生也是公民,也要和成年人一样承担社会义务,学好功课就是小公民的社会义务。功课学得好不好,这不单单是孩子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家庭的私事,关系到是不是尽到了自己应该对社会、对国家所要尽的义务。家长要及早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以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豪感。教育要孩子认真、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不能“打折扣”,不能“偷工减料”。
  第六,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二代”,家里没有兄弟姐妹,身份、地位特殊,在家里享有特殊化的待遇,往往形成特殊化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进入小学以后,严格的集体生活对这些独生子女是一个新的考验。孩子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高高在上;但在集体生活中,都要无一例外的成为“平民”,都要遵守集体纪律,服从集体利益,维护集体的荣誉,任何人都不能成为“特等公民”。要教育孩子团结友爱,互相谦让、帮助,不要欺负弱小,不能称王称霸,要学会和性格各异的同学友好相处。
  孩子们在集体当中生活,免不了要发生一些矛盾或冲突,孩子们能自己解决的,要他们自己解决;解决不了,还有老师。家长最好不要直接插手,不要“越俎代庖”。家长一插手,往往就会把简单是问题给复杂化了。其实,孩子们还是很宽容大度的,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或冲突,一般不会记仇,一会儿就和好如初。不论你的孩子受了多大的委屈,也要通过老师解决,不要直接找家长“算帐”,更不要直接找学生出气。
  第七,关于孩子上学的物质准备。
  大多数学习用品可以在入学时按老师要求准备,有的用品学校要统一购置。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给孩子购置书包、铅笔盒等物品时,不要追求什么“名牌”、“高档”,不要互相攀比,要以美观、实用、耐用为标准,不要买那些华而不实的用品。要知道,家长的攀比思想会影响孩子,使孩子滋长虚荣心。华而不实的学习用品,在学习中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孩子进入小学,学校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文化学习要全面负责,但也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家长们应准备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学校的工作,与老师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