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和鸣,中国古代士大夫眼中的完美婚姻,是什么样的呢?

如题所述

婚姻是家庭组成的先决条件,而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我国古代士大夫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包含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需求。受到门第相同的女性关怀体贴,精神层次的深度共鸣。也许再加上有钱有势的老丈人,妻子娘家的显赫门第。未成家的士大夫们饱读圣贤书的闲暇之余,总是会幻想下以后举案齐眉的生活。

古汉语的琴瑟和鸣,将夫妻间水乳交融,和美幸福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虽然传统文化要求夫妻双方,特别是男性减少在感情上的表达。然而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等汉字的美好,还是将士大夫对完美婚姻热烈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中华民族是内敛却热情的民族。对美好婚姻的向往是发自内心的迫切。

一、古代士大夫婚姻虽讲究“门当户对”,当更多的是从读书人身份,社会地位的层面来讲,对于单纯的物质财富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要求

1.门当户对,琴瑟和鸣

在中国,婚姻永远都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联盟。古代的婚姻观认为和谐的婚姻,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是对家族长辈理念的延续,也是家族繁衍的客观需要。

单纯的欲望在古人的婚姻观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对家族的责任感才是古人婚姻的基础。作为士大夫在有了一定的功名后。在伴侣的选择上更是苛刻了很多。

以宋代为例,同朝为官的官员子女在婚姻上根据政治立场不同而分为很多圈子。世代通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古人的婚姻,特别是士大夫的婚姻有浓烈的政治意味。

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的去批判这样的情况,在生存环境险恶多变的古代。也许一次成功的婚姻就可以挽救一个家族的命运。特别是官员这样的高危行业,后台底蕴更是无比重要。所以古代士大夫家庭的琴瑟和谐,夫人在政治上一定要有必要的助力。

2.父富家翁,岂不快哉

如果说宋之前的婚姻,物质方面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政治方向的话。那么宋以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士大夫美满婚姻中钱财的比重大大的提高了。

现代婚姻,女方往往向男方索取高额的彩礼。而在古代,却有不少汉子盯上了不菲的陪嫁。那些苦读十年寒窗起家的穷人孩子出身的士大夫。往往是联姻不上豪门大族的。富家翁也变为了他们首肯的目标。

这是士大夫手中权力资源和女方经济资源的调配。宋代是不以择偶看钱包为耻的。婚姻只求资财。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宗室卖婚的现象。为了资财求娶寡妇者也比比皆是。士大夫们的美满婚姻中,退而求其次求财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看来婚姻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而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汴梁益州行。早在古代就深入人心了。

3.皇室联姻,适龄通婚

作为士大夫来说,婚姻是一次大大的提升机会。他们是要好好把握的。其中与皇室联姻成为了一步登天的机会。也是士大夫们心中几种美好的婚姻之一。

公主也是要嫁人的,她反正比你有钱,比你有势。看重你的可能就是一道奏折,一个让皇帝青睐的举措。这么浪漫又务实的婚姻一定是士大夫们向往的。

宋朝时候,河北向家就是娶公主的大户。他家的女儿更是嫁给了宋神宗作为皇后。以后贵为两朝皇太后,皇太太后。这样的皇婚当然可以满足士大夫所有对婚姻的物质向往了。

同年间的子女通婚也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大家都是读书人的子女。父母情况知根知底,这在消息闭塞的古代可是大大的有利条件。

这样的婚姻在宋代士大夫间也是非常普遍的。一个个利益集团在同年和他们的子女间形成。政治上共同进退。即使以苏轼兄弟之能,在之类的事情上也不能免俗。

二.明清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还没有普及,士大夫们对于理想婚姻的期待,除了女子要温柔贤惠以外,如果能识文断字,与自己大臣精神上的共鸣,也是非常有加分的

1.精神共鸣,价值共通

古人以琴瑟的共鸣来展示对完美婚姻的渴望,表示虽然大部分婚姻不得不实际点,实际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不是可以完全舍弃的。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不多。以读书人为主的士大夫想找到一个和自己能在精神世界共鸣的女子,某方面比找个物质条件满意的还要难得多了。

琴棋书画是才女才子们取得精神深处共鸣的主要手段了,在公务闲暇之余与心中中意的女子共同演奏一首古曲,或者在流水潺潺的小亭,细雨中手谈一局。产生的灵魂深处的满足感一定让人身心愉悦。

中国人的老祖宗们不像外露的欧美,把情爱随口挂在嘴边,只是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颂这样的灵魂共鸣。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士大夫那充沛的感情,借着诗句表达的一览无余。

2.品质优良,贤德兼备

士大夫们公务繁忙,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在家庭的操持上。一个贤德的妻子在生活中对丈夫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士大夫再怎么落魄,家中多少还有些仆妇。那么作为主母的配偶在管理这些仆人时显示的指挥和气度更加的关键了。

封建社会的古代,家中闹出丑闻的士大夫可不仅仅是落下面子的事情那么简单的了。同僚上级都在观察你的家庭生活。圣贤说的治国齐家。家若不齐,又有什么治国的底气。

娶妻娶德,婚姻生活的真谛早被我们的老祖宗强调了出来。士大夫的家庭和睦在政治上还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对妻子道德水准的要求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由于古代士大夫一般处于社会上层,对于妻子的要求除了贤良淑德以外,还有操持家务,待人接物的需求,也就是要求妻子能够一定程度上管理家族中的内务

1.繁衍责任,子孙满堂

前文说过,古人婚姻的目的之一就是,下以继后世。繁衍后代的责任一直是古代家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士大夫的美满婚姻中一定是包含着子孙满堂的内容的。人丁兴旺一直是我国古代品评幸福的标准。

生育后代是夫妻双方的责任,七出中第一条就是无后。一个健康孩子的诞生离不开夫妻双方的努力。这方面对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不仅仅是古人在医学上的无知,还牵扯到了复杂的伦理问题。

古人在描写幸福的诗句和其他文学作品中,都强调了孩子对一个完整家庭的意义,士大夫眼中的完美婚姻当然也是离不开越多越好的孩子的。

2.孝顺为先,处事得体

古代大部分的情况下,为官的士大夫都是带着自己的父母上任的,孝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百善孝为先,古代官员们在经过一天的劳累回到家中后,一定是想看到婆媳间融洽和谐的场面的

士大夫的家和就考验配偶的格局和智慧了。孔孟书中对孝行的作用抬得很高。读书人出身的士大夫很多都超越了家庭的范畴,而以社会的,修德的角度来看待媳妇的孝行。

一个举案齐眉的和睦家庭中,主妇处事的得体,胸怀的大小都是士大夫们宝贵的财富,在妇女高度依附于男方的古代。这样的德行往往具有特殊的温馨。夫妻双方都以读书人治世的要求来经营婚姻。他们高洁的德行就会在精神追求的高层次产生共鸣。这也就是古代的三观相近了,我想,这才是士大夫们最向往的婚姻配偶。

3.容颜美丽,举止端庄

虽然无数士大夫,读书人宣称要找一个丑老婆,仿佛老婆找的漂亮点就对不起孔子孟子似的。然而,男人的心中始终是青睐美丽的异性的。

美丽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排在以上所有因素的最后,在男性心目中的考量,却一定是靠前的。

士大夫们也不能免俗,不用强迫他们去找无盐,东施来明志。和一个美丽的,门阀高贵或者有钱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三观相近的有德女子组成婚姻,才是士大夫心目中完美的婚姻。

结语:

士大夫是古代社会的骨干力量,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在道德的意义上有标杆的作用。士大夫们的择偶标准就成了衡量每个时代婚姻观的重要参考。我们不用想的太多,在大部分地方,士大夫的择偶条件和现在的择偶条件并无不同。男性的喜好从古到今,实在是变化不大。

一定要找到古今差异的话,那么政治考量就是最关键的区别了。古代士大夫的婚姻可能是自己一生政治前途的投注。这里面蕴含了太多的意义,反而掩盖了婚姻本身该暗藏的理解,爱和包容。我们应该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士大夫们的婚姻。他们作为时代政治的主要参与者,建设者。婚姻在很多时候不由自己决定。

在现在社会爱情婚姻观偏向西方的情况下,对传统封建婚姻并不应该一味的批驳,至少在外语中很难找到琴瑟和谐这样意境和含义都优雅贴切的,形容男女关系的词语。士大夫们对婚姻的理解,对爱情的向往。对新时代男女运营自己的家庭生活是有必要的参考意义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9

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古代士大夫在婚姻更重视的是女性持家、教子的能力,他们的婚姻不需要有多深的爱情,但一定要能照顾好家庭,服从丈夫的意志,一切为家庭服务的,而丈夫要做的就是 给予妻子一定的尊重。

第2个回答  2020-11-09
他们眼中的完美婚姻,是丈夫在外面打拼,妻子在家中照顾一家老小,而且相互之间理解对方。
第3个回答  2020-11-09
门当户对。古代特别重视门第,因此完美婚姻取决于是否门当户对,以及妻子容貌。
第4个回答  2020-11-09
可能是夫妻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妻子掌管好家务,要是能琴瑟和谐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