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守不住辽东?先别急着怪后金,看大明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呢?

如题所述

正统年间,由于鞑靼瓦刺等少数民族不断袭扰辽东,威胁明王朝的统治,朝廷下令修筑了具有防御功能的辽东边墙。史料所载应为辽西、辽河套地区的边墙,史称"西墙"。自山海关铁场堡起,至开原镇北关,全长1248里。


从正统七年开始陆续修建,主要为防止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袭。史称"东墙"的辽东一段边墙修筑于成化三年,自开原镇北关至九连城江沿台堡,全长520里,主要为了防止女真族的进攻。在边墙上或者边墙外面设有墩堡,墩堡排列紧密,互成犄角之势。


洪武五年五月十七日,太祖致书高丽,质疑"自缢"说法,警告高丽勿要因小失大,并限制高丽人京进贡次数。同时,严格限制高丽人入辽东境内。朝鲜半岛至南京的路线中,由旅顺口入海,抵达登州,由海或由内陆运河南下京师较为安全。明初,高丽希望从辽东金州、复州入海,经渤海海峡,抵登州入内陆运河,赴京朝贡。

明对辽东的措施

元末,高丽趁机占领了鸭绿江东岸、双城一带的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接壤的过渡地带。明与高丽确立宗藩关系后,高丽并没有减缓向辽东地区拓边的步伐。洪武三年正月,李成桂引兵渡鸭绿江,袭击元时东宁卫(朝鲜半岛西北部,与以慈悲岭为界),城中二十余女真头目率众出城投降,其它各城万余户人口、两千头牛、百余匹马皆归高丽。


洪武五年以后,纳哈出等元朝势力在辽东已无法与明军抗衡。明军控制辽东后,势必就边界问题对高丽提出要求。高丽一方面与纳哈出合作,协助其与明军对抗,同时,暗通北元,国内亲元势力抬头。洪武七年九月,恭愍王为其男宠洪伦、宦者崔万生杀害。其养子辛祸在权臣李仁任的拥戴下即王位。在李仁任的建议下,辛祸王与北元亲和。

同年十一月,纳哈出之子哈刺不花入高丽献骆驼两头、马四匹等财物。高丽密直副使金义杀明使蔡斌,拘扣林密,逃往北元。这一事件使高丽与明朝的关系更为紧张。洪武九年,高丽遣使通聘纳哈出。洪武十年正月,纳哈出遣使入高丽献羊、马。洪武十年二月,高丽复行北元"宣光"年号,接受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册封,入北元贺节日。但高丽君臣深知北元实力远不及新兴的明朝,仍尽力维系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洪武七年十一月,高丽遣使入明京师告讣、请赐谥、承袭。洪武八年正月,高丽遣崔源入京师告丧、请谥及承袭。同年三月、九月、十二月,高丽遣使人京师献贡马、贺正。


次年,高丽继续派使人京师、定辽卫朝贡、通好。洪武十年九月,北元要求高丽发兵夹击辽东定辽卫,高丽以"天寒草枯"为由委婉拒绝。洪武十一年三月,高丽遣使入明京师谢恩、请谥、承袭。同年七月,北元遣使高丽告之:昭宗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即位。辛祸王称疾不迎。九月,复行"洪武"年号。

熊廷弼对辽东的守御

"实内固外""以夷制夷"是辽东防御的战略方针。"实内固外"可以使明朝解决好内部事务,便会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以夷制夷"让努尔哈赤的前进势头得到遏制,无法扩充在辽东的军事势力和影响力。


熊廷弼在任巡按御史期间,在屯田筑城方面,建粮仓十七所,三年之内积谷屯粮二十八万余石,修建边墙七百余里,增修了清河、熊岳等七城的边池,并修筑了一百余台墩台;在整肃军队方面,撤换未尽职责的军队首领,割除弊端,改变了军队贪腐的风气,充实了军营队伍;在对外关系方面,改善了与南边蒙古各部、北关叶赫部落的关系。

熊廷弼在辽东的三年"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使明朝的边疆得以暂时的稳定,这也迫使努尔哈赤不得不采用退缩策略,退还明朝的土地,缓和与明王朝的关系。但是在后期朝廷将熊廷弼调走了,于是这些卫辽方略也无人实行了。


正是原本明朝在辽东明明有着依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情形,有着熊廷弼精心设计的防卫措施,但是由于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这些优点完全丧失,最终就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