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礼仪为题的600字作文

如题所述

如果以冬喻宝钗,夏喻湘云,春喻李纨,那么,在我眼里,黛玉就是从秋风秋叶中走出来的女子。
秋,总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她就像你,黛玉,像你的泪水“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意味着无法言说的痛楚。
我相信那是在一个秋天,还幼小的你经历了丧母之痛,登舟别父,初进贾府,尽量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像落叶般孤独而令人心疼。与宝玉初次相间,倒像久别重逢,这是否又添了你几分愁呢?
又是在秋天吧,父亲溘然而逝,你真的像无根的小草,注定在大观园中不被理解,注定只能强颜欢笑,注定你清泉一般的高洁被世俗尘封。当人们只看到所谓的“金玉良缘”时,又有谁会想到潇湘馆里独自垂泪的你呢?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有意无意的玩笑话会让你感到一丝温暖吗?家常用的半旧手帕会让你感到一丝安慰吗?
奈何,奈何!
你稀世的才貌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里埋没。你不喜欢八面玲珑,却被人认为是孤傲;你心无所忌,让人误为刁钻;你天性敏感被旁人猜为多疑。就像是空谷里的一株幽兰,芬芳四溢但无人欣赏。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哪能描绘出我眼中的黛玉,那个美丽、聪颖、敏感、自尊,不向世俗低头的奇女子?
我欣赏她的才情,高流粗俗的“行止见识”。我想与她同忧同乐,同笑同泣。感她所感,爱她所爱。陪她一起葬花,同她一道赋诗。我似乎看到,清幽的潇湘馆里,她度过“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散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我似乎听她对菊低吟“孤标傲视偈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我似乎理解了她含恨而死前那句“宝玉,宝玉,你好......”的全部惨痛的含义......
黛玉,是一朵奇葩,只是凡尘之土无法拥有这份美丽。颦儿,希望你能真正获得幸福,希望你不要再误入凡尘,做一株绛株草,灵秀于天地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0
如果以冬喻宝钗,夏喻湘云,春喻李纨,那么,在我眼里,黛玉就是从秋风秋叶中走出来的女子。
秋,总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她就像你,黛玉,像你的泪水“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意味着无法言说的痛楚。
我相信那是在一个秋天,还幼小的你经历了丧母之痛,登舟别父,初进贾府,尽量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像落叶般孤独而令人心疼。与宝玉初次相间,倒像久别重逢,这是否又添了你几分愁呢?
又是在秋天吧,父亲溘然而逝,你真的像无根的小草,注定在大观园中不被理解,注定只能强颜欢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10
每每看到一些臭男人的红楼选妻贴,都气得我够呛。林妹妹总是叨陪座。我真怀疑,在
这些成天记叨柴米油盐,急吼吼杀奔小康的男人,连柏拉图式的意淫都离不开柴米油盐的豆
瓣气息。我真怀疑,他们能领悟林黛玉的高洁雅致、能欣赏林黛玉的袅娜风情吗?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就林黛玉的那个个性、那个生存能力,幸好她生活在《红楼梦》
中,生活在大观园里,如果在现代社会,不知道会有多惨哪!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黛玉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到底会怎么样呢?

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是个绝色佳人。父亲曾是科举探花,任巡盐御史;
母亲更不得了,是贾府的千金小姐。在现代社会,拥有清丽绝俗的容颜气质,出身有知识有
文化的富家豪门,这样的女子会怎样呢?现代最优秀的选美小姐不过是美貌与智慧并重,林
黛玉则是美貌智慧兼财富并重。这样的女子,受过最良好的教育,拥有家庭熏陶的良好修
养,本人又冰雪聪明,她绝对懂得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根本不需要任何人操这份心。不过
据我猜测,林妹妹如果生活在现代,她很可能会移民,现代中国太过浮躁,不适合世外仙姝
那安静如幽兰的内心。她可能会去澳洲、新西兰、加拿大,或者古老的欧洲吧,美国她就不
大可能愿意去了。

如果她留在中国,绝对会过得相当精彩。

首先,来谈谈黛玉的个性吧。

宝钗察言观色左右逢源,黛玉至情至性率性而为。黛玉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皆出自内
心。

黛玉的个性,并不总是“带刺的玫瑰”,我觉得说黛玉心眼狭窄尖酸刻薄的人,并没
有仔细读过《红楼》。

黛玉的小气与刻薄,是在晴雯赠帕前。在晴雯赠帕后,在宝玉说出“林妹妹说过这些
混帐话不成,若说过,我也早和她生分了”后,宝黛心意相通,从那以后,黛玉不但再也没
有因“金玉之说”和宝玉生分争闹,而且与宝玉越来越温馨挚爱。黛玉和姐妹们的关系也越
来越和谐友好。宝钗探病,黛玉主动向宝钗剖析自己“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
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尽是我错了,实在误到今日。”这是何等坦荡的
心胸!何尝不是“霁月光月耀玉堂”!与宝琴初次见面就极为亲切热情,“直是亲姐妹一
般”;薜姨妈探病,黛玉深为感动,立即认其为义母;就连为自己雨夜送燕窝的老妈子,也
与之随意聊天并诚意赐打酒钱。这哪里还是前三十回中那个目下无许孤骄清高的林黛玉?

黛玉的个性是变化的、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这个变化的分水岭就是:晴雯赠
帕。

在晴雯赠帕前,黛玉小心眼儿尖酸刻薄;在晴雯赠帕、在与宝玉“心有灵犀”后,黛
玉天性中的纯真、坦荡、宽容、温柔、善解人意、识大体,这才如宣纸上淡淡点染的那一抹
青色,渐渐地、缓缓地渲染出来,轻轻地、静静地浸透纸背。

香菱学诗,请教的不是身边的宝钗,而是黛玉。黛玉教得诚挚,教得耐烦,教得仔细。
香菱写诗,刚开头,写得很不好,宝钗笑她:“你本来呆头呆脑,再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
个呆子了。”黛玉却鼓励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
开胆子去做。”

妙玉的冷嘲热嘲,黛玉丝毫没有在心上,后来与湘云深夜联句时,还十分谦逊向妙玉请
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