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丰子恺《我的苦读经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看过 丰子恺 先生的这篇文章,确实是让人感慨良多。丰先生在条件不允许他在学校求学时,还全靠着自己的求知欲,主动而刻苦的去钻研去学习,再没有学习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条件去学习;这相较于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通过丰先生的求学经历自述,我们知道,因为条件的不允许,他无法在学校里专心学习,所他的学习都是 采用机械的方法去下苦功硬做所学得的。

丰先生认为,只有诗歌、小说、文艺,他是可以闲坐在草上花下或倚靠在床上阅读的。

而要学习外语或知识学科的书,就必须用笨功夫了。

而 语言文字,不过是求学问的一种工具 罢了,并不是学问的本身,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尽快的克期学完。

丰先生认为,学习一国的国语,就必须学得它的三种要素,即构成其语言的 材料、方法以及其语言的腔调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单词”,“语法”和“口语”了 。

而要学习这三种要素,就必须需要用机械的方法,而用笨功夫了。

对于 “单词 ”而言, 须每天背诵一遍 ,记不牢的第二天再记;每天记牢了的,也需要天天温习,免费使时间过长而遗忘。

对于 “语法 ”而言,丰先生的方法也是拿出一本英文书籍和一本中文译本并列案头,逐字逐句的 “对读” ,以此来把握英语的构造和各种词句的腔调。

对读 必须是 一字一句的仔细对勘 ,不解的地方不可轻轻放过,必须明白了全句的组以后后,才能继续往下。

关于“ 会话 ”,即关于言语的腔调的学习,丰先生还是喜欢用他的“笨法子”。

其就是 “熟读” 了。选定一册良好完全的会话书,每日熟读一课,克期把它读完。

方法虽然简单,但却也并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能坚持下来的。

第一天读第一课,读十遍;第二天读第二课,读十遍,然后再温习第一课五遍;第三天读第三课,读十遍,继续温习昨日的第二课和前日的第一课,各五遍;第四天读第四课,十遍,继续温习第三、第二课,个五遍,最后在温习第一课,两遍。

致此, 每课共读二十二遍,“读”字有二十二笔,故一笔一遍;这样下去,每课读完就在下面写出一个“读”字,逐一完成。

此方法即是 生书读十遍,第二天温五遍,第三天又温五遍,第四天再温两遍 。而这样的好处便是它是分四天反复的温习,从而更容易读熟。

而对于知识学科的书的读法,丰先生认为: 知识学科的读,其目的主要在于事实的报告 ;而我们读历史、地理、化学等书,无非是想知道事实罢了。

读这种书的 第一要点,便是要把握其事实的系统。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原原本本地谙记其事实的系统,不能局部着手,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的了解全部学问的梗概,而不是某一个一小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读完一本书,我们我们应该要在头脑中分门别类,做成井然的条理,虽然不可能像书中详叙细事一样,但也能知道这详细的内容位于全系统中哪一门,哪一类,哪一条目之下,及其在全部中重要程度如何。

但我们大多数的头脑是没有这样清楚的,记忆力也没有这样强大。想画出这样的 一览表 来确实是难度较大。

而这时,我们就需要用一本 “笔记本” 来代替自己的头脑,在本子上画出全书的一览表了。

我们读到纲领的地方,就在本子上列表,读到重要的地方,就在本子上进行摘要记录。

读到后面,又须要时时翻阅前面所做的摘记,搞清楚此章此节在全书中的位置。

读完之后,便可以抛开书籍,把笔记本上的一览表温习几次。再从这一览表中进行摘要,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画出一个极简单的一览表;而这样才算是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了。

对于丰先生而言,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从读书而得来的 ;而他又都须用上这些机械的笨法子。

于我们而言,丰子恺先生所谓的笨法子,未尝不是最有用的方法!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反复的去进行思考,最终化将它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