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的套路问题是什么?

如题所述

1+1的套路问题为:

1、1+1=王或田

2、可以等于1,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还是一堆沙子

3、可以等于2,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两个苹果

4、可以等于3,一对夫妻,有三个人,妻子怀孕了

5、可以等于4,比如说一只怀孕的母羊。

1+1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得出数学结论: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不超过三个的质数之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扩展资料:

研究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四个途径。这四个途径分别是:殆素数,例外集合,小变量的三素数定理以及几乎哥德巴赫问题。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现设N是偶数,虽然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但足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显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1"。

“a + b”问题的推进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稍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哥德巴赫猜想(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8

问题为:

1、1+1=王或田

2、可以等于1,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还是一堆沙子

3、可以等于2,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两个苹果

3、可以等于3,一对夫妻,有三个人,妻子怀孕了

4、可以等于4,比如说一只怀孕的母羊。

1+1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得出数学结论: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不超过三个的质数之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实例:

1、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

2、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不超过三个的质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

例如:

6=3+3,8=3+5,10=5+5=3+7,12=5+7,14=7+7=3+11,16=5+11,18=5+13,……等等。有人对33×10的8次方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3
1+1=2 。1+1=2 是初等数学范围内的数值计算等式。
人们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事物。一类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质量,容器里的气体总质量总是等于每个气体分子质量之和。对于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
第二类是仅仅部分满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温度,如果把两个容器的气体合并在一起,则合并后气体的温度就是原来气体各自温度的加权平均(这是一种广义的“相加”)。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温度这个量不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因为单个分子没有温度。
扩展资料:
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上,还有另一个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尽管听起来很神秘,但它的题面并不费解,只要具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义。原来,这是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例如3+3=6; 11+13=24。他试图证明自己的发现,却屡战屡败。1742年,无可奈何的哥德巴赫只好求助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想肯定成立,但他无法证明。
有人立即对一个个大于6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结果都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证明。于是这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就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编辑于 2020-07-27
查看全部461个回答
初中数学补习 小初高1对1辅导,19年专业辅导机构
值得一看的初中物理相关信息推荐
初中数学补习,19年专业中小学1对1辅导补习,全国近600校区,知识点梳理,查漏补缺,初中数学补习,重难点剖析,专辅特训,直击薄弱点!
m.buxiba.cn广告
1+-京东手机,拉近你和远方的距离!
1+-「京东」手机焕新季,优选各种热门机型,游戏与拍照兼具的"潮机"都在这里!
m.jd.com广告
1+1到底等于几?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23
1+1就等于2,不管什么什么套路,1+1=2,这就是硬道理
第4个回答  2020-05-31
1+1等于4,因为1公里+1公里等于4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