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如题所述

今日学习《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之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政令宽松,民众就淳厚朴实;政令明察是非,民众就会狡猾欺诈。灾祸啊,是福依凭的东西;福啊,是灾祸隐藏的地方。谁明白它们变化的究竟?是没有标准吗?正又变化成邪,吉又变为凶。人们迷惑的时日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伤人,锐利而无伤害,直率却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

本章老子论述了祸福相依,正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种相互转化又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几乎贯穿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何为正向?何为负面?“闷闷”原本带有负面之意,却产生了“醇醇”正向的结果;“察察”,一个看视正向之因,却结了个“缺缺”负向的果;正如得与失,得未必就是真拥有,失也并非真失去。同时,规章制度制定得越是细致入微,明察秋毫了,越容易让人有可乘之机。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意在提醒人们辩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韩非子·解老》曰:“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其成功也。这里的“畏恐”,即是因敬畏之心而表现出来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行事谨慎小心而不敢妄为。

又曰: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既然祸福不定,随时可能转换,那要如何下做到“趋吉避凶”呢?其实老子在本章节已经给出了答案,即:“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如何能做到?那就离不开“度”的把握。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按老子的观点,事物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如果不懂得“度”的把握,运用“止”的智慧,事物将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发生质的改变,一件好事有可能就逐渐变成了坏事,即由福转为祸。纵观历史演变,有过度自信、一夜孤行之领导者成为“短命”之主,也有因立志成为人上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但在欲望面前不懂适可而止断送美好前尘之平凡人。因失“度”与失“节”所致。所以《太上感应篇》也说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易经》里面有一个卦,据说读懂的人即可做到趋吉避凶,此卦便是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大学》里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什么?止欲,止语,止行,止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