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

如题所述

后浇带的设置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防水性能。根据不同的规范,设置位置、尺寸和施工要求有所不同。首先,JGJ3-2002和JGJ3-2010对于高层建筑的后浇缝,建议在基础长度每30-40米设置一道,缝宽至少800mm,通常位于柱距的三分之一处,以避免变形缝。后浇缝混凝土需在两侧混凝土硬化2个月后浇筑,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早强和补偿收缩混凝土。



JGJ6-99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米时,应设置施工缝,缝宽至少80厘米,钢筋需贯通。对于整体基础的主楼与裙房,后浇带处理与施工缝相似。GB50010-2010允许在混凝土浇筑中使用后浇带分段施工,伸缩缝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GB50007-2011则强调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间后浇带的设置,可能在裙房一侧或满足特定条件的高层建筑与裙房第一跨内。



GB50108-2001对后浇带的位置和宽度有具体规定,通常设在受力小、变形小的区域,间距30-60米,宽度700-1000毫米。后浇带的施工需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天后进行,高层建筑则需在结构顶板浇筑14天后。后浇带混凝土养护期至少28天。



总的来说,后浇带的设置既要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又要兼顾防水和变形控制,且需符合各相关规范的具体要求。



扩展资料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