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二地理复习资料

如题所述

区域和区域差异考点详解区域的含义
1. 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2. 区域差异:
- 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 区域比较的方法:自然地理特征(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民俗、语言及文化、生产活动等)。
中国的区域差异
- 东部季风区: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 青藏高寒区: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 方案: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 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产业转移:
- 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 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和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2.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如资源开发(水能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和生态(恢复)建设。
3. 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如水土流失、河流污染、生物资源破坏等。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自然条件(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
2. 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地形和气候为主要控制因素。
3. 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投入低,技术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收入低。
4.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能源概述:概念、分类、性质。
2. 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染。
3. 世界能源问题: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4. 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经济发展很快,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说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 城市化的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2. 衡量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 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城镇人口/总人口>60%。
4.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5.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6.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乡镇工业发展分散产生问题,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7.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大城市圈;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保障进城农民利益,使农村城市化有稳固的基础。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 全球定位系统(GPS):概念、组成、特点、应用。
2. 遥感技术(RS):概念、环节、特点、应用。
3.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程序、应用。
4. 数字地球:概念、基础、依据与特征、信息源、应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