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宝城宝顶与地宫

如题所述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高二丈三尺八寸,周长六十一丈,又名“罗圈墙”。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还有为排除积水的“荷叶瓶”等设施。相传,修宝城要用“童子夯”,就是在夯打衬土时,选择一批十岁左右男童在上上踩踏,边踩边砌。大概由于童男童女在传统观念中是纯洁吉祥的象征的缘故吧!
宝城中间的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高二丈,周长三十三丈,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土)夯筑而成。据说在夯筑时要浇些糯米汤。如果童子夯出于吉利.用这种汤不谨稠粘,冷却之后又十分坚硬。宝顶表皮还要抹上白灰。使它光洁坚固不受雨水渗透和冲刷。

地宫在宝顶之下,是陵寝的“心脏”部位。官书对皇陵建筑以及典章制度并不隐讳,唯独地宫例外,地宫内幕官书讳莫如深。因而引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传说和不经之谈。例如,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搜集到一段有关这座地宫的传说:

“相传:宝顶内有正殿一楹,名为享殿。配殿两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梓棺两旁有石柱二根立起,用铁练将相悬在空间,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为金井。所谓皇帝用金并御葬是也。并采取龙归苍海之意。按皇帝修陵之时,对宝鼎地下工程均用童夯,当中留并一眼,使童男童女皆在井周围环跑,其明征也。人谓之帝殉用童男童女或因童夯误会之致也。又有谓内有万年灯之设置,历万年而不灭。”又有谓“内有弩弓暗箭以防挖掘者云云。”

这些传说至今沈阳故者仍有能言者。基实不过是道听途说。史证证明,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里葬的只能是骨灰瓶(宝宫),不存在什么棺椁。所谓“金井”也不是终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过是风水先生确定地宫穴位时留下的标记.它只是一个深不过十数厘米的小坑而已。

昭陵地宫的结构不会像乾隆地宫那样庞大和复杂,也不会有大多的随葬品,因为大量随葬品在火化遗体对已经随之焚毁。当然,其内部装饰也不如乾隆地宫豪华。具体如何,有待将来发掘昭陵地宫时才会见分晓。另外,不知从何时起,为效法祖陵——永陵“神榆”,昭陵宝顶也栽上一棵榆树,取名“神榆”。永陵是清朝皇家祖陵,埋葬肇。兴、景、显四祖。此陵宝顶上曾有古榆一株,“轮囷盘郁园覆数亩”盘根错节,长势奇特,民间有许多关于它的传说。俗称“神树”。乾隆皇帝东巡祭祀祖陵,御书《神树赋》一篇,刻于石碑。将此榆寓意大清龙脉,风水攸关,对它极为重视。据说盛京将军每月要向皇帝就神榆的保护情况奏报一次。也有人说,每当新君即位,永陵和昭陵“神榆”必发出一个新技。清朝末年永陵神榆枯萎、昭陵神榆也有枯死迹象。这些被传为奇事。三十年代拍摄的昭陵宝顶照片仍可见到这棵“神榆”。如今整个宝顶已为树丛所覆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