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全才,却为何在南宋一直得不到重用?

如题所述

提到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从小学课本一直到高中,都能见到他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所了解到的辛弃疾是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辛弃疾本是生于金国的地道北方人,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有一次军中有人畏惧女真人的强大,便想着投靠金朝当叛徒,于是悄悄偷走了代表指挥权的帅印。被辛弃疾得知后单人单骑追杀两天两夜,最后拿这叛徒的首级回来。为了光复北宋的失地,他又劝说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毕竟生在金国的他太不了解南宋的政治环境,大宋能把国运连续319年可以说成也文官.败也文官。宋朝以文治国的方针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早已根深蒂固。现有的体制里面再也不会容许第二个“岳飞”的存在。于是他立即失去了手中的刀剑,也更加没有机会去血染疆场。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笔者认为除了当年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但他南渡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去一展心中的理想与抱负了,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当时又有谁能读懂他心中那空一腔热血又无能为力的悲愤之心呢?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按说他也是一位聪明人,有官职有地位那为什么不能冷眼旁观呢?但心中那一腔爱国情却不予许他做出这种有违自己初心的事情。一有机会就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担任地方安抚使,这本是个与军务丝毫不沾边的地方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他是一位书生,但更是一名工作狂,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招来了很多猜忌,最终被朝廷得知。这些他都不在乎!但朝廷在乎啊。已经杀掉一位岳飞,文官们绝不会让第二个岳飞出现。现有的武将体制本就地位不高,武将们也不会容许有人来侵犯他们本就不多的利益。皇帝对他也就使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直到辛弃疾卧病在床的时候,他卧在病榻,含泪高呼:杀贼!杀贼!享年68岁。

可以说辛弃疾的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让人哀叹的一生。但这悲哀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整个南宋王朝的悲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7
宋代重文轻武,辛弃疾是文武全才,但是在山河破碎的南宋更加希望通过武力保家卫国,而且他刚正正直,看不惯朝廷小人,不愿同流合污,所以难得重用。
第2个回答  2021-01-27
辛弃疾是一位书生,一位武将,但更是一名工作狂,现有的武将体制本就地位不高,突然来了这么一个狠人,大家都排斥他,给朝廷说他的种种不是,导致他不被重用。
第3个回答  2021-01-26
主要是因为南宋的统治者没有什么进取心,比较贪图享乐,对于辛弃疾这样的主战派,皇帝并不怎么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