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给中国农村家庭带来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如题所述

社会变迁泛指任何社会现象的变更。内容包括社会的一切宏观和微观的变迁,社会纵向的前进和后退,社会横向的分化和整合,社会结构的常态和异态变迁,社会的量变和质变,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社会文化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既有横向运动,也有纵向运动,具体而言,横向运动就是社会的内部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纵向运动是指社会内部不同形态的更替。因此,社会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社会文化变迁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对社会发展造成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变迁的概念和机制结果
  所谓社会文化变迁,是指族群文化因为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或者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引起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外部环境的冲击,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另一部分则是社会内部的改变。
  通常情况下,社会文化变迁引发的机制结果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引发创新。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创新主要包括发现与发明两个部分;
  二是引发传播。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传播主要是文化传播的整合过程,传播方式分为刺激传播、间接传播和直接传播三种类型;
  三是引发涵化。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涵化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接受,第二种是抗拒,第三种是适应,也称融合;
  四是引发文化的进化。主要包括特殊进化和一般进化。
  总而言之,社会文化变迁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仅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还对外来文化有所吸收。
  二、社会文化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文化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民价值观的变化三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变迁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
  所谓生产方式,就是指对满足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材料进行取得的方式,以及生产过程中人与人、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系。社会文化变迁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变迁必然对社会生产方式的产业结构造成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所占据的比例也会随着文化变迁而有所改变,经济结构也会由单一走向复杂,一般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又低级结构转向高级结构。
  二是对劳动方式的影响。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还决定了社会公众的劳动方式,社会文化的变迁,必然会造成社会各行各业收入的变化,进而改变大众的职业分配和劳动方式。
  三是对生产工具的影响。生产工具就是劳动工具,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来加工劳动对象的物件。社会文化的变迁必然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而会对现有的生产工具进行改进或者采用新生生产工具代替现有工具。
  三、社会文化变迁对生活方式的改变
  所谓生活方式,就是指公众的生活方法和样式,通常都是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变迁对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服装饰品的改变。社会文化的变迁,必然会引起审美观的变化,不同的审美观也直接决定了社会大众的穿着样式。以少数民族为例,在社会文化大融合之前,通常是以民族服饰为主,但是文化融合之后,传统的民族服饰成了展示民族文化的道具,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再穿着民族服饰。
  二是对饮食的改变。一般情况下,过去单一的群族其饮食结构也相对单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会随之提高,饮食结构也会走向多元化,传统饮食习惯将会有所改变。
  三是建筑风格的改变。众所周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建筑风格都大有区别,这也是民族特色的代表之一,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对居住条件也会更加关注,建筑风格也必然呈现多样化。
  四是语言的改变。社会文化变迁必然引起语言冲突,然后是人们对两种或者多种语言进行筛选或者融合,进而通用其中一种语言或者发明创造出新生语言,来适应社会需求。
  五是休闲方式的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只追求经济满足,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当然,每个族群都有自己擅长和喜好的休闲方式,但是,社会文化的变迁,必然导致休闲方式的融合和改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0
一、家庭养老的概念及论述
  
  家庭养老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承担老人的生、养、死、葬。

  家庭养老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养老保障体系,这种保障体系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基础,虽历经数千年,时至今日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农村,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养老在农村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与中国的崇老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法律规范的强制、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因素分不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养老具有超稳定性,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与新的社会现实,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现阶段农村家庭社会关系的变迁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也发生了变动。

  1.家庭结构的变迁我国家庭户的规模呈缩小的发展趋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家庭 401517330 户,平均每户有人口 3.10人,比 2000 年减少 0.34 人。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中国多数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已经实现;在当前我国农村,鉴于两代已婚者共同生活容易产生矛盾的现实,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独立生活的愿望增强,一旦子女成家,子女与父母都会选择分家过各自小家庭的生活,核心家庭成为了当代农村的主流家庭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落实,家庭子女数减少,农村“4-2-1”家庭激增,农村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和核心化。

  农村空巢家庭增多。首先,城镇化进程使部分农家子女到城镇安家,导致老人和子女分住农村和城镇两地。其次,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已经很少整年在家务农了,他们或在外务工,或在外求学,但是他们的父母仍然坚守着农村的老屋和土地。再其次,按农村习惯,有经济能力的父母必须为将要成家的孩子单独建新房,当孩子结婚后同父母分家在农村已是普遍现象。最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纯女户增加,受女嫁男娶风俗习惯的影响,女孩子结婚后就要离开娘家以夫家为家,造成了农村纯女户家庭空巢。

  2.家庭关系的变动老人传统权威丧失。在封建宗法制下,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掌握着经济大权,处于支配地位,作为一家之长的老人决定着田产、房产及其他财产的经营、使用和分配,这样就很自然的形成了家长、长者的权威。而当前农村老人在经济上已处于劣势,由于他们提前将自己的财产转移给子女,当年老时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地产、财产可以掌握经营,其自身也正在丧失或已经丧失创造收益的能力,日益依赖子女。因为老人手中没有了维系家庭关系的经济资源,相应地,老人的家庭地位也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即由家庭中的核心转变为家庭中的从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