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如何实现碳中和?

如题所述

电瓦特认为,实现碳中和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什么是碳中和?
概念: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对于建筑行业,其在整个制造环节因为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及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的生产加工又需要能源供给,因此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首先应当是建立能耗监测及碳计量平台,要准确客观地知道各个环节的耗能及碳排放,甚至做到碳足迹的追踪,然后再通过绿色能源、技术管理手段进行节能减排,最后再考虑所谓的碳汇交易,一步步不断朝着碳中和的目标靠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1
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可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旧标准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19版绿色建筑新标准定义: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第2个回答  2021-08-14
建筑行业每年约50亿吨能源消耗、130亿吨二氧化碳,如此之高的碳排放,若想实现碳中和,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试想,未来的建筑,在建造、使用上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三分之一左右的建筑业将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零能耗建筑。
所谓“零能耗”并不是指建筑能耗为零,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耗能、碳排放被抵消,实现平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8-14
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最主要的还是在建筑过程中使用更多环保的建筑材料,而且在建筑工艺过程中,注重节能环保
第4个回答  2022-07-25
在我国提出的2060完全零碳排放的宏伟目标中,其减碳减排的重要产业部门便是建筑产业,其由于涉及单位众多、业务线条复杂等多方面因素,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对减碳目标的实现发挥着至少30%的影响权重。而我国过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巨大飞跃,但也在很多方面过于强调速度,导致过程中更多粗放型发展模式,其在目前资源有限、我国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稀缺的大背景下,持续的高速发展不可为继,因此不管从内因、外因等众多方面,我国建筑业发展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
而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其同样是一个超级系统工程,涉及的智慧城市等方面是在数字化方面的科技软硬件投入,而相关方面的改革方面还包括了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建造工艺的更新应用、行业新范式的破局重建。例如,对于新材料来说,石墨烯添加到混凝土中,在国外的案例中已经证明有效提升了混凝土在更少材料耗费量前提下维持相同或者更高的物理性能,而装配式等工艺的进展也有效的解决建筑工地现场环境污染严重等传统桎梏,并在发展过程中从原先简易楼房、低矮建筑向超高层、豪华建筑等方面转变,这些都在荷兰鹿特丹、新加坡西片区有相关的落地案例,而范式行业规范的形成,例如充分引入ISO 19650等标准规则予以本地化,参考其工序八阶段、执行叁角色、交流CDE原则等重要标准,从而在业主等有话语权、决策权的单位定位中真正实现复杂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有效归整和沟通持续顺畅。
在以上的重要现实物理变革中,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纸面二维信息载体,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在各个方面都能发挥更大的效力,其核心的目标便是打破信息壁垒不透明,让数据和信息自由交互从而实现决策辅助、资源配置。例如,在以上的装配式系统中,构件从预制长规模制造,到中途仓储运输,再到最终现场组装,同样的构件却由不同的业务部门和团队成员接力进行,其中必然出现信息沟通不畅、相关变动无法及时更新的情况,那么通过数字化系统,数据颗粒就能全过程地为各个阶段的成员和团队所调阅,从而形成信息统一平台。
而支持以上类似装配式系统的数字化效果,其基础因素之一便来自于完整数据的支持,其中便包含BIM模型构建级别数据的完整兼容,其体量巨大而要求平台需要有适配云计算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加载呈现相关数据。以钢结构场景为例,特殊的异面构造造成的便是如Tekla等原文件体量50-100M之间,但其在数字化系统中呈现的完整模型对应的三角面片数达到1.5-2.0亿面片,相当于普通房建模型Revit 1.5-2G模型的文件体量,而在如此巨大的模型数据中要求快速呈现并支持类似4D模拟等上层应用,便对数字化平台的底层PaaS模块组件,例如三维数据引擎,有了适配云计算、图形图像前沿算法等高要求。
如上,从数字化到现实各产业环节的转变,都提供了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可行性方案,而在碳综合和产业自身发展逻辑的助推下,在未来会逐渐提升单位资源、个体人员的各自效能,最终实现存量经济中的价值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