緌的读音是ruí。
基本字义:
1、缨子。
2、古代冠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
3、似缨饰的下垂物。
4、古指有虞氏旌旗,以旄牛尾注于竿首为之。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儒隹切《正韵》如隹切,𠀤音蕤。《说文》系冠缨也。《诗齐风》冠緌双止。《传》冠緌,服之尊者。《仪礼士冠礼》其緌也。《注》緌,缨饰。
又《礼檀弓》范则冠而蝉有緌。《注》蝉,蜩也。緌为蜩喙,长在腹下。
又《周礼天官夏采注》緌,以旄牛尾为之,缀于橦上,所谓注旄于干首者。《释名》緌,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橤橤然也。 《集韵》緌,或作绥。详绥字注。
组词解释:
1、缋緌。
有画纹的帽带。
2、修緌。
指蝉的长嘴。緌,系冠缨带,喻蝉喙。
3、緌緌。
物下垂貌。
4、翠緌。
翠羽所制的緌。緌,冠缨下垂的部分。
5、缨緌。
亦作“缨绥”。冠带与冠饰。亦借指官位或有声望的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