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宗乾元二年(759年),正值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关中地区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这一年,杜甫放弃了官职,离开长安,辗转至秦州(今甘肃天水),随后又到达同谷(今甘肃成县),最后抵达巴陵。公元760年,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简陋的草堂,虽然生活暂时安定,但他内心深处的感受并未因此改变。
杜甫在草堂中享受着春雨的滋润,欣赏着花木,眺望远方的塔影,借饮酒作诗以遣怀。然而,他的贫穷和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并未因表面的安逸而消减。到了上元二年(761年)秋天,一场猛烈的暴风雨侵袭了他的草屋,这又一次触动了他的心弦。面对动荡的局势和个人的困顿,杜甫深感战乱带来的万般苦难,这使得他从隐居的浪漫生活中被唤醒,重新面对现实,忧思满怀。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创作了这首饱含忧患意识的诗篇,它收录在《杜诗详注》之中,成为了他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一个深沉的诗人在乱世中的思考和挣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