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性耳聋治疗现状

如题所述

中国的传导性耳聋外科治疗在整体上与国际水平相当,但仍有提升空间。首先,基础研究是关键,如耳硬化症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需要进一步探索,包括听骨假体的力学特性和术后听觉生理变化的研究。胆脂瘤的成因,特别是细菌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仍为研究的热点。在技术层面,当前的听骨假体设计简单,生产工艺粗糙,难以满足个体差异,活塞式人工镫骨尚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商业化批准。


国产耳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包括动力系统,制造工艺仍有待提高。实时神经监测仪在国内的普及还较有限,技术推广和医护人员培训应加速进行。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式分类(如鼓室成型)的标准化尚未完全确立,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如影像导航和内镜微创技术时,应注重科学态度和严格掌握适应症,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尽管已有人工助听装置如人工中耳和可调节式听骨,但其研究和产业化进程还需加快。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耳鼻咽喉科工作者的努力使得传导性耳聋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但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和不断变化的需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挑战重重。




扩展资料

传导性耳聋又称传音性聋。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因耳部传音系统的病理因素而发生障碍。耳部传音系统有外耳道、鼓膜、听骨、蜗窗等。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引起上述部位的损害均可导致耳聋。如外耳道先天性闭锁、耵聍、异物、炎症及肿瘤等;鼓膜的疾病,如鼓膜破裂、穿孔;中耳的畸形、炎症、外伤及肿物等。但比较多见的是中耳炎及外耳道阻塞性病变,因此积极防治中耳炎对预防耳聋有重要意义。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外耳或中耳畸形可行成型术,中耳炎所引起的可行鼓室成型术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