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的演变

如题所述

大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大,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读作dà、dài、tài,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义是容量、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年龄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的对象,与小相对,后引申出“范围程度深广”、“年辈较长”、“再”等意义,又作为敬词来使用。

字源演变

指事字。在图形文字里面,“大”是一个张开手脚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这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面,已经瘦化了人头,瘦化了肢体,变为线条化。在金文里面,又以肥笔(写得比较粗重圆大)大致上恢复了人的形象。

到了秦代小篆阶段,字的形体便已讹变到只见人头、手和特长的两脚,不见人的躯体了。至于汉隶时,又进一步把字体从线条化演变为笔画化,人的两手已变成一横,头颈和双脚已变为一撇一捺。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楷书“大”字。

六朝以前,没有“太”字,“大”即是“太”,古音也读“大”为“太”,如“大守”、大上、大后,亦即太守、太上、太后;六朝以后才另造太,把大和太两字的形、音、义区别开来。

大的本义,原是在数量、面积、容积等方面与“小”相对的概念,后来才引申出范围程度深广如大干一场,“大鸣大放”、“年辈较长”(如“老大”、“大爷)和“再”如“大前天”等意义;又作为敬词来使用(如“大作”、“大帅”)。

又叶徒计切,音第。《诗·大雅》:戎虽小子,而式弘大,叶厉泄愒败。《正字通》杨慎曰:大无音一驾切者,韵书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

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驾切之音。《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达切,经史大太泰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