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有没有实用价值?

如题所述

在2016年,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名录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在农事订立的法律上的一个修订补充的历法,现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东至”八个节气,而“立春”自秦朝开始就一直是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时节举行迎春仪式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的皇帝这一天要率领大臣取东方位置的郊区迎春,举行祈求丰收额仪式。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直道春秋时期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的节气,秦汉期间,二十节气经过不断完善后,已经完全确立,公元104年的,二十四节气正是修订制定,那个时候叫“太初历”,是我们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的季节的更替与气候的变化规律的节点,按次序进行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

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社会是指导农业活动的时间表,在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时间,华北地区进行小麦的种植就会遵循“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规律,二十四节气有农事周期外,还有个进补的传统,如“立春补肝气,立夏要补水,立秋需滋养,立冬补阴”等一系列养生习俗。

二十四节气在一定意义上,堪比中国第五大发明,至今流传民间的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简单的二十八字的谚语,囊括了三百六十五天,十二个月,这是古代人发现的大自然的“生物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发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30
二十四节气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所以更加具体地反映了这片区域的农事活动和气候的关系,当然有实用价值,根据二十四节气可以来参考安排农事活动,跟人们的生活活动关系很大。
第2个回答  2020-07-30
二十四节气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非常有实用价值,对农耕非常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20-07-30
24节气歌是在东汉时期出现的,这是对天气的概括,同时也是对农作物生长的时期的引导,对农民有着很好的帮助,能够提醒农民进行播种和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