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印度种姓 印度人是怎么区分高低种姓的

如题所述

1、看语言: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实际上很多印度低种姓和贱民们是不会说英语的。英语是印度高种姓之间交流的语言,在印度当地是一种能体现高种姓身份的荣耀。

一个不会英语的人是永远都不可能融入会英语的圈子中的,所以会英语也可以被我们视作区分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的方法。

2、看肤色:

一般情况下肤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种姓,而那些棕色皮肤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种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种姓娶低种姓是一种习惯,但是高种姓嫁给低种姓却是种罪恶。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是不能结婚的,但实际上这种规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种姓的女子和低种姓的男子之间,如果是印度高种姓的男子想娶低种姓的男子的话,是可以被接受的。

扩展资料: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1] 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种姓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5

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由上到下分为4个级别,这4个级别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地位由高到低,互相之间不能通婚,等级划分十分森严。

这四个级别我们从初中的历史书中就已经学到了,可是书本只是告诉了我们这4种种姓,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分辨。就算我们知道了他们的职业,在如今变化飞快的印度,其实也很难分辨。

其实,分辨四种种姓的人,可以通过看姓氏、肤色、职业、籍贯四种方式。

看姓氏的话,印度人取名十分单一,一般只会有三种人名构成,即村名、姓氏、名字。比如印度著名歌手马杜赖·马尼·艾耶,他的第一个名字是地名,“艾耶”是婆罗门种姓,“马尼”是他的名字,那么他就是一个高种姓的人。据说,婆罗门种姓的人,在印度仅仅占有百分之四不到。

婆罗门祭司

如果看肤色的话,肤色较浅的更加接近亚洲人肤色的是高种姓人群,肤色较黑的则多半为低种姓人群,比较容易分辨。

至于籍贯,不同种姓的人住居住的地方都不一样,基本从古至今都已经固定,也就是说在印度,你的出身就基本决定了你的未来。高种姓的人住在繁华的都市,低种姓的人就住在偏远的农村或者贫民窟。

另外就是职业了,高种姓的人一般都会从事薪酬较高,福利较好的工作,低种姓的人则从事着社会底层人民的事业。比如,在古代,婆罗门就是社会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首陀罗就是奴隶。

第2个回答  2020-09-20

高种姓的印度人都是古时候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并非本地的印度人,也就是印度土著人民。因此处于印度统治阶级的种族,往往是那些肤色较浅,身材比较高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以及吠舍阶层,而对于一些长相比较接近黑色,而且身材瘦小的人,大多数就是低种族了。其实很多时候到了印度,我们不一定刻意要去分清楚他们到底是哪一个种族,因为对于印度来说,他们的种姓制度就是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因此划分出了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群体类婚制制度,根据种姓,他们居住的地区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聚落不同,以此建立了一个严格的社会体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地区,所接触人的职业,以及他们的外貌特征,社会地位,来分清楚他们种姓的高低。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饮食方面下手,高贵的婆罗门他们生活富裕,并不会大吃大喝,每天大鱼大肉。在饮食上普遍都倾向于清淡和新鲜,讲求自己的生活质量。而相对于一些低种姓人比较多的,就非常喜欢酗酒,因为不经常吃到肉,对于肉的稀缺性,低种性的人吃肉反而会吃得更多,并承受一些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可以这么说,低种姓和高种姓的人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在印度,最高种姓是婆罗门,他们大多都是宗教领袖和学者,第二种姓的是刹帝利,刹帝利大多从事的是高新职业,再就是吠舍。再就是印度的土著居民,而他们也被称为贱民,永远都翻不了身。因此,相比起印度,中国不知道先进民主了多少倍,起码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不同的是,他们连所受的教育都是有严重区别的。总之印度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第3个回答  2018-01-11
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从高到低排列的四大种姓,还有一些人的种姓是属于排不上序列的贱民阶层,被称为达利特。追根溯源,种姓最初是根据人们的肤色和从事的职业来区分的,肤色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种姓;肤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达罗毗荼人,属于低种姓。祭司、僧侣阶层是婆罗门,国王和武士阶层是刹帝利,商人、手工业者阶层是吠舍,农民以及为上述3个阶层服务的劳动者是首陀罗,从事与粪便、尸体等不洁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达利特。然而,这是几千年前的情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劳动分工愈发细致,人民的迁徙更加频繁,种姓间的通婚也逐渐增多,又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亚种姓,比如放牧的种姓,酿酒的种姓、榨油的种姓等等。
如今,仅仅靠印度人的肤色或职业来判断其种姓,并不靠谱。举个例子,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肤色比较白的,而且贵为国家元首,怎么也得是婆罗门或刹帝利阶层吧?错!莫迪出身于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亚种姓,绝对的低种姓弱势群体。印度有一位著名的歌手叫汉斯·拉吉·汉斯,一头魅力十足微显金色的长卷发,皮肤白皙得如同欧洲人,然而他却是一名达利特。
▲印度总理莫迪
鞋子提在手里的是达利特
在饮食方面,一般来说高种姓人群素食者较多,而低种姓人群非素食者更多些。富裕的婆罗门一般也不会大吃大喝,他们的饮食倾向于清淡和新鲜,喜欢食用当时当季新鲜的蔬果和粮食。记者曾经在印度某著名高校的校长家与他共进午餐,这一餐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完全不似外面餐馆的印餐,这个婆罗门家庭提供的餐食非常清淡健康,连咖喱的味道也很清新而非一味的辛辣,可以说非常符合我国养生餐的标准。反之,一些贫穷的达利特家庭因为经济的原因,餐食中菜量较小且口味偏重。另外,在印度酗酒的人群中,低种姓的人偏多,这大概与他们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承受较多社会压力有关。
在现代都市,很难单纯从衣着上辨别婆罗门和达利特。在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或在过去,达利特在穿戴上还是会受一些歧视。比如达利特在古时候被要求出门时随身携带一个袋子,这袋子的用途是装他们自己的排泄物,怕他们的排泄物污染了村里的土地。另外,当初达利特如果白天出行要带着一个铃铛,提前摇铃提醒人们躲避,因为根据教规,高种姓的人即使不接触达利特,仅仅看到他们也是一种污染。所以,达利特往往倾向于把自己更多地包裹在衣服中,尽量少暴露脸和身体。
▲低种姓家庭
即使在今天,在一些乡村如果你看到有人走路或骑车的时候鞋子不是穿在脚上而是提在手里,那他/她一定是达利特。因为按照规定,达利特在经过高种姓人群居住区的时候,必须赤足,不得穿鞋。
从人们的神态上也能看出一些种姓阶层的端倪。高种姓的人们一般比较自信,相遇时会坦然直视你的眼睛;而达利特往往会比较自卑和羞涩,眼神闪烁四顾或旁顾盯着地面。就拿照相来说吧,记者发现遇到的多数印度人都很喜欢你给他/她照相。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在公园拍照的时候,有的女孩非常开朗大方,摆出各种姿态让你拍个够;而一个躲在墙角衣着破旧的女子则在镜头对准她的时候拉起围巾遮住脸。
从人们的语言谈吐中并不能绝对地分出种姓高低,但也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高种姓的人接受良好教育的几率较高,往往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达利特中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很少,多数不会讲英语,只能用当地语言来沟通。
“隐姓埋名”淡化种姓痕迹
一般认为,种姓制度是基于印度教的教义创立的,只存在于占印度人口80%多的印度教徒中,包括许多印度人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经过调研记者发现,种姓制度千百年来早已渗透到印度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印度的锡克教徒、穆斯林,甚至天主教徒中,尽管他们的教义提倡人人平等,但种姓差异甚至种姓歧视依然存在。一位印度穆斯林非常巧妙地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伊斯兰教没有种姓之分,但印度穆斯林有”。
一般来说,知道了一个印度人的姓氏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如职业、相貌、口音等,基本可以判断出其种姓。但是从姓氏推断种姓并不保险,印度也有底层种姓印度教徒举家皈依其他宗教,甚至全家改姓的特例。在工作场合,人们会有意识淡化种姓痕迹,一些相对较低种姓的人喜欢采取一些“隐姓埋名”的小手段,比如统统自称“库马尔”。记者曾打电话到印度外交部找一位工作人员库马尔。电话那头传来笑声,说:“我们办公室有十几位库马尔,您找哪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21

印度有种姓之分,如何区分这些等级美女呢?看这3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