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不够自律怎么克服

如题所述

总结了一下具体导致了自律的难以实现几个原因,让我们来反思一下。

1、总能给自己找到各种客观借口。

人的天性是享受快乐,不是承受痛苦,所以在痛苦面前,我们总喜欢找个理由说服自己来避免痛苦。比如,今天是周末,大家都在放假,我也应该放松一下,书周一再读好了。我今天太累了,必须要大吃一顿,明天再控制饮食吧。诸如此类的借口,一次一次中断自律的保持,把问题归咎于外界干扰,导致自身的自律水平不断降低,终止放弃坚持。

2、痛苦总是被低估,自信总是被高估。

人总是很相信自己的行动力、承受力。早上起床,斗志昂扬的制定了一系列计划目标,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完成。但到了中午就发现按照计划来执行是完全不可能的,不是有人打扰,就是有事影响,好容易自己静下来,又发现精力跟不上,无法完成计划。如此一来,自信心开始受到打击,自律变得愈发困难。

3、习惯性的见好就收。

自律最难的不是形成习惯,而是习惯坚持。比如说减肥,很多人都有瘦了又胖,胖了再瘦的经历,原因就是见好就收,看到体重达标就认为完成目标了,自然而然的放松下来,不再有计划的训练,不再有针对性的饮食,逐渐回到了以前不自律的状态,导致体重出现反弹。对于减肥来说,真正的自律是始终维持标准体重,想做到这点就要习惯“保持”,而不是在意“达到”。

那么,想改变现状,做到自律又该如何呢?

1、一次只挑战一个习惯。

想自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定很多自律的目标,要每天早起,要坚持运动,要完成读书,要进行写作等等。这真的不是自律,是在自虐。要知道我们的身体对做痛苦的事情是抗拒的,你需要的是降低自律带来的痛苦感。所以,一次只给自己一个挑战就好。

2、远离诱惑,拒绝借口。

想自律,真的需要远离诱惑。我们都是普通人,在诱惑面前的抵抗力真的是不高。你想减肥,偏偏选在春节期间,你是觉得能受得了家里的饭香,还是觉得能拒绝家人的添饭。所以,远离诱惑,不给自己找借口的理由。选择看书,就别把手机摆在眼前;选择戒烟,就别和烟民们走在一起。

3、找到洽当的自律动机,而不是数字指标。

想自律,背后的动机很关键,这关乎到是否能持之以恒的做自律这件事。许多人为了自律,只制定了简单数字指标。就像减肥这件事,你目标是体重90斤,一旦达成就很难再继续保持,因为目标已经达成了。而如果你减肥有恰当的动机,比如是为了收获爱情。就算体重达标了,也依然有维持体重的动力。所以,不管你想自律什么,都先要清楚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4、记得奖励自己。

想自律,不仅要能吃得了苦,还要学会奖励自己。人不能一直活在痛苦中,阶段性的奖励激励,对自律的坚持很有帮助。就像玩游戏一样,每过一关都会获得关卡奖励,让我们有快感继续玩下去,自律也是同样的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4
自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自律很难怎么办?这里有科学的解决办法

这是奥丁,也是众神之王,他将成为北欧诸神中最智慧最有力量的神,但是现在还没有。

他正挂在宇宙树上,这棵树支撑着九界,长矛嵌入了他的胸部,奥丁挂在那里九天九夜,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他始终向下凝视神奇的泉水,呼唤着符文写成的神圣知识,满意于奥丁的牺牲,它们出现了,他们向奥丁展示智慧,并将伟大的力量赐予他。

奥丁把自己给了自己,或者更具体地说,他为了未来的自己牺牲了现在的自己,这不是巧合,因为为了伟大的奖赏他必须做出伟大的牺牲。

这个故事至少隐喻了自我牺牲和自律的关系,而且这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一件事,人类以如此崇高的敬意对待自控的美德,在大多数宗教信仰和许多神秘道德中自律是主要内容。

基督教中的原罪就是吃了禁忌之果,是自控上的过失,在希腊神话中,当潘朵拉不能控制自己的好奇心并打开盒子时,邪恶进入世界,这个神话甚至进入了我们的日常言语中,如果我担心你引起灾难性后果,希望你拒绝诱惑,我就会警告你不要“打开潘朵拉的盒子”。

这一美德被提升到了宗教和文化层面,强调了人们的普遍认识:自律在引导你走向美好未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奥丁就是正面例子,而潘朵拉就是反面例子。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如果我们有更多自律精神,似乎很好。

但是自律是什么呢?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为了长期目标克服短期诱惑的人,但是当你问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短期诱惑的,他们会经常提到“意志”和“毅力”之类的词。

“意志”的意思并不非常明显,但是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咱们先从“决定”开始,在任何时候,你都要做出如何行动的决定,当你需要在立即满足和延迟满足之间做出决定的时候,困难就出现了,困难在于未来的未知,换句话说困难在于延迟满足。

但是什么导致你不要冲动呢?你作出任何单一决定的原因都是多元的,基因、激素、进化、社会环境、物理环境、过往经历、形势背景,众多其他因素也起到了作用。

但是你做出决定的最直接原因,要追溯到你的大脑活动,当谈及自律的时候,最好的起点之一就是神经传递素多巴胺。

罗伯特·萨波斯基,在《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例子,证明在我们大脑中多巴胺至少扮演一种主要角色。

假如我拿一只猴子,把它放到笼子里,现在我把一根控制杆放进笼子,如果猴子推十次控制杆,就奖励他一颗葡萄干,然后我会在控制杆进入笼子前,把灯打开,也就是,灯信号先亮,然后控制杆再进入笼子,也就是灯是猴子获得葡萄干的信号,结果猴子学会了把提示(灯),和奖励(葡萄干)联系起来。有趣的是,灯亮时,猴子会释放更多多巴胺,比享用奖励时释放的还要多。

和流行看法相反的是,“因心理预期释放的多巴胺多于因奖赏本身释放的多巴胺”。当环境中的某些线索暗示我们有潜在奖励,多巴胺就会开始上升,“多巴胺是使我们对目标采取行动的原因”。

那么多巴胺和自律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你要决定是获得即时奖励还是延迟奖励。当你选择即时奖赏时,多巴胺就会被送到你大脑中叫“边缘靶点”的特定范围,当你考虑延迟奖赏时,多巴胺就会被送到大脑中的不同区域,也就是“前额皮质靶点”。

如果大脑部分和延迟奖励联系时受到更多刺激,你就更倾向于延迟满足,再次强调,多巴胺在“驱使”我们行动时扮演重要角色。

所以你的大脑是如何决定将多巴胺送到每个位置呢?这又得归结到几个复杂的因素,过往经历、基因、激素、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形势背景等等,但从实用主义角度讲,大脑的决定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奖励令人愉悦的程度以及获得奖励所要付出的时间。

有一个例子能帮你直观地理解这个问题,假如我给你一个报价,你今天能有100美元或者明天能有100美元,奖励是相同的,只是在第二种情况下奖励时间被延迟了,你可能会选择今天拿100块,因为等到明天毫无意义,但假如我说要么你今天拿100块,要么明天拿200块呢?这种情况下你往往会愿意等待,前提是额外的100块足够令人愉悦。但是假如我要说如果你等到明天,你能拿101块,那你可能就转头回去拿今天的100块了。

每次你做决定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像这样做出多次计算,它基于奖励大小以及奖励到来的速度,制造出一种欲望感或奖励寻求感。

那么如何终结自己寻求奖励的决定呢?活着就是有欲望,这个世界让你充满了需求和欲望,邀请你前来与它互动,每次你满足于一个欲望的时候,你就会收到一个内部奖励,并且形成一种关于如何获得这种奖励的信念,当欲望重新出现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激活相应的信念电路,怀着对奖励的期待释放多巴胺,这会促使你重复与之前相同的行为,换句话说,你开始养成一个习惯,在每一次重复中,神经通路都会加强,你就会把这个习惯当成为通往欲望之路的方案,送你一个警句:习惯会调节个人欲望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想改变习惯,个人或周围环境得做出改变,或者两者都得改变,这就是自律如此艰难的原因。

我们几乎控制不了决定我们欲望的生物学,萨波斯基表示,思考即时奖励和延迟奖励时,患有注意力不集中症的人会有异常的多巴胺分泌,他们更偏向于冲动行为,而那些遭遇过童年不幸的个人,更倾向于有不发达的额皮质,延迟满足对他们来说更困难。

或许最终我们可以用科学改变个人生物特质,但是我们对道德性以及长期结果持怀疑态度,我们生物学上的某部分具有可塑性:大脑。个人可以通过教育被改变,人们对这个世界了解越多,就会检验新的信念并强化新的行为,但是这引出了问题的核心,自律更多的是环境问题而非个人问题,一个人可以通过教育改变信念和行为,而可用的教育资源是经由环境展现的,此外,个人为实现欲望而建立的习惯很大一部分是环境中的可获得产品。

神经系统科学家卡尔·哈特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他把选择交给那些毒品上瘾者,是选择5美元还是50毫克药物时,50%的情况下吸毒者选了5美元,等他把现金奖励的额度增加到20美元,上瘾者几乎都不选药物了,他在可卡因极度上瘾者身上发现了相似的结果,哈特认为,上瘾者实际上是理性的决策者,在有“替代强化刺激”的情况下,他们就不会选择药物,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当个人处在这种环境中,吸毒习惯就会建立:没有提供替代物或竞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欲望。

布鲁斯·亚历山大进行著名实验“老鼠公园”时发现了类似结果,在亚历山大的研究之前,人普遍认为上瘾主要由毒品引起,当你摄入毒品时,你就会上瘾,这也是故事的发展过程,但亚历山大发现大多数毒品相关研究发生在老鼠被隔离时,他想知道这一点是否在老鼠选择毒品时起到某些作用,结果证明他是对的。当老鼠被隔离时,看到它们摄入毒品直到死亡不会令人惊讶,但是当亚历山大做老鼠公园这个实验时,给老鼠提供了朋友、性伴侣、玩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鼠选择毒品的几率更小。这两个实验都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当你有更好的方式获取替代物并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上瘾就会更少发生。

在《沉思》一书中,马卡斯·阿里琉斯说,我们生来手脚眼就做好了分工协作,两排牙齿也进行上下分工,彼此设置障碍是不自然的,对某人发怒,背弃某人这些都是不自然的,人们是一个远远出乎意料的环境产物,承认这一点,我们对别人会有更多的同理心。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开始互帮互助,通过尽可能给人们提供许多机遇,让他们了解到可以通过替代物实现自己的需要,我们就可以根除不能自律的问题
第2个回答  2020-12-03
人生,犹如一场攀山越岭的过程。只有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向上攀登,才能攀越一座又一座山峰。

No.1

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努力与自律

朋友阿音,非常喜欢画画。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便是可以当个画家,把画画当作终身的职业。但她前两次举办的画展,都失败了。在准备举办第三次画展的时候,她对我说:“如果这次也失败了,我就决定放弃,回到小乡镇教书,不再画画了。”

然而这一次,她还是失败了。

她离开前来找我道别,我再三劝阻她:“只是一两次的失败,这不算什么,再努力一把,总会成功的。”

她心灰意冷地摇了摇头,拒绝了我的建议:“大概这就是我的命吧,可能我真的不适合当一个画家。算了吧。”

虽然阿音心有不甘,但她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其实,我很想告诉她:没有哪个人,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谁不是一边被命运欺负,一边成长呢?

看似辉煌的成功背后,不过是一次次跌倒再站起来,一次次地抚平伤口不断强大自己罢了。

生活里,很多人都是如此,时常觉得自己只是怀才不遇,遭遇命运不公,才没有获得成功。

却不曾想过,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坚持、不够沉下心,去追求想要得到的一切。

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写过一句话:“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存在的世界而战斗,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命运,或许真的会欺负每一个向它挑战的人。

可我们自己的人生,并非命运安排好的,而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要记住:从来没有一条坦途,是通往梦想的路。成功永远没有捷径,只有努力与自律。

No.2

相信命运,不如选择努力

有一个人,他的父亲是赌徒,母亲是酒鬼。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学业一无所成,不久后就成了一名街头混混。

直到20岁时,一件偶然的事激励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这样下去了,如果这样的话,和自己父母的人生又有何区别呢?”

他下定决心,要走出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

于是,他来到好莱坞,想当一名演员。

但过程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顺利,两年之间,他已经遭受了数百次拒绝。

虽然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一技之长,但他坚定不移地告诉自己,在成功之前,决不放弃。

他想,有了两年在剧组跑龙套的经验,现在已经具备了写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
第3个回答  2019-09-24
1.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和行为准则,自我约束。创造一个仪式感的自律环境,帮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2.将自律当成一种习惯,每天进行自我反思,设立正确的目标,严于律己,努力奋斗。
3.自律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养成习惯,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律。
第4个回答  2020-12-03
1/7分步阅读
思想境界:通过学习,多读名著,与先贤对话,来提高思想境界。

2/7
针对训练:通过多次训练,在面对问题时,能习惯性的做出正确的决定。

3/7
自我暗示:经常性的告诉自己“我能行”,通过这种暗示,能让自己有信心去挑战困难,从而战胜困难。

4/7
破釜沉舟:如果觉得控制不住自己,可以选择断掉自己的后路,虽然这样太武断,但是会很有效。

5/7
明确的答案:面对诱惑时,优柔寡断往往会使自己败下阵来,给自己明确的答案,能迅速的打断自己的邪念,更容易成功。

6/7
三思而后行: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后果,自制力就能体现出来了。

7/7
良师益友:可以找人倾诉,帮忙监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