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钱塘潮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在古人眼里,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

扩展资料

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塘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04
古人就知道,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潮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像千军万马。这就是古代就很闻名的钱塘潮。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钱塘江大潮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喜于下笔的题材,流传的散文、诗词数量众多。例如:《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清 阮元、《梦溪笔谈 钱塘江堤》 ;诗词有:【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钱塘江潮】罗隐、【钱塘江潮】 全宋诗-释文珦、【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等等。其中的:“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等名句很好的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的景象。
  苏东坡盛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我国历代诗人、文学家对涌潮有许多描述,可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漫漫平沙起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若素练横江”,把天边露头的涌潮喻作白虹、银练、素练等。“惊涛来似雪”,“怒涛卷霜雪”,“雪涛千里如山摧”,把涌潮喻作霜雪。“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把涌潮喻作飞奔之马。“涌若蛟龙斗,奔如雪雹惊”,把涌潮喻作蛟龙。“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把涌潮喻作银河。“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是描写涌潮的响声。还有把涌潮的声音喻作“雷霆、惊雷”。有的对涌潮的声和形进行比喻,声形对应,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声形对应比喻,使人有耳闻目睹之感。又如“罗刹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充分显示了涌潮的气势。由上可见,不同的比喻构成一幅幅形象各异的画面。钱江潮涌正是以自己的形、声、势供人鉴赏,给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因此,我们在观赏钱江涌潮时,不仅要看其形,而且要听其声,还要观其势。形、声、势结合观赏,其乐无穷。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9-25
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