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口号

如题所述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洋务运动是指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一词由“夷务”转化而来,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切事务,如外交、通商、传教、引进机器生产和学习先进技术等等。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览与洋务有关的各类事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正式启动。洋务运动的范围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购进西洋机器,引进西方技术,制造枪炮舰船,创办近代交通工矿企业,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19世纪60-70年代为前期,以“自强”为主,重在创办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力图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19世纪70-90年代为后期,除继续进行“自强”活动外,又在“求富”的口号下,兴办工矿、轮船、电报、铁路和纺织等民用工业;同时还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及翻译西方书籍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的标志着历时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把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引入中国,改变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向近代社会蜕变。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才开始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及思想观念等方面显现出近代社会的一些特征。但是作为统治集团内部一场自救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其历史局限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3-20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后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富”。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农民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一些有权势的官僚,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到90年代,从西方引进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在国内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创建海军,以及兴办一些教育事业。这就是洋务运动。从事这些运动的官僚,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央是奕欣,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