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太平洋战争

如题所述

太平洋战争(英语:Pacific War,日语:太平洋戦争、大东亚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背景编辑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胜利之余威的日本尝到了扩张主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国内矛盾,采取积极扩张战略。继而影响到在太平洋地区已占有一席之地的俄、美、英、法、德等方的利益。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原已吞并辽东半岛,但在以俄德法为首的西方势力压迫下,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场政治斗争使日本与俄法德关系急剧恶化。
在中太平洋方面,日本扩张步伐受到了美国限制,日本妄图吞并夏威夷王国;而美国也正好获得美西战争(1898年)的胜利,国力强盛,吞并了菲律宾,同时把眼光投向了中太平洋战略要地——夏威夷,虽然日本在夏威夷的侨民超过美国,但在美国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最终获得夏威夷王国。这场争端为后面的美日矛盾激化并最终演化成战争埋下了隐患。

太平洋战争形势图
1904年,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遏制俄国势力在远东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扩张,大力唆使日本对俄开战,而此时日本则奉行大陆政策,双方一拍即合。日本通过旅顺战役、对马海战和奉天会战最终击败俄国取得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日本在此次战争中伤亡约17余万人,损耗军费日洋约20余亿。日本原希望通过战争从俄国获得巨额的赔偿金,但俄国沙皇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声称如双方不能达成协议,可再打一场(此时俄国陆军精锐部队仍留在欧洲部分,而日本几乎动员了其全部军事力量)。日本政府和军方都意识到再僵持下去,对日本不利,被迫接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调停并最终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这场战争引爆了日本国内对西方,特别是对美英的严重不满,认为西方是在教唆日本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同时还通过军贸高价卖给日本武器,以获得经济利益。这种情绪以日本的“七博士”集团为代表,最终演化成东京日比谷烧打事件,为后来的军国主义极度膨胀创造了社会环境条件。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的发展一直就将美国作为假想敌。一战后,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加罗林群岛一线,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已然相邻。在对华态度上,日本一直梦想独占中国,而美国则要求利益均沾。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占中国东北地区,再次尝到了扩张的好处。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逐步扩大规模,严重威胁西方各国在中国的利益,特别是以美国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益(美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以“维护中国主权完整”为幌子,实际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欲依托其强大综合国力攫取在华利益)。1937年与中国的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发现完全无法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为了维持在华作战,不得不多次在国内增加税收,压缩民用工业,并列编大量特别军费,其政府公债余额从1936年末的104亿日元大幅增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的373亿日元,通货膨胀导致日本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1/4以上,国家财政面临崩溃。更为可怕的是资源危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1937年战争前主要资源对外依赖度为:铁矿石52.3%,铁矾土100%,橡胶100%,石油80%,盐63%,棉花及羊毛99.9%,废钢铁67%,铜.铝.铅锌等均为一半及一半以上。由于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日本在粮食、电力、煤炭等资源领域等出现危机,其在1936-1941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达50亿日元,黄金外汇储备所剩无几,以至日本不得不开始动用战略储备物资。[1]
在此情况下,为了独霸东亚、争霸世界,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南北并进的国策方针。1938年和1939年,日本在中苏、中蒙边境上分别挑起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与苏联爆发了武装冲突,由于双方在军事力量上的巨大差距,日本关东军败北,被迫放弃北进计划,转入对苏防御。同时日本国内对北进政策也提出了怀疑,占领西伯利亚并不能解决日本的国内危机。
在此情况下,日本有三种选择:1、撤出中国,结束侵华战争,但这对日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因为日本伤亡已达数十万,并且已经耗费了几百亿元的军事开支,而且这将使因战争而掩盖的财危机爆发,从而导致经济崩溃;2,以对日本有利的条件来停止侵华战争,但在中国方面的顽强抵抗下,无法实现,据日本在1941年估计,要想打胜侵华战争,至少还需要3年,而且这是在中国无外援条件下的估计,而日本的黄金外汇储备是无法支撑这样长的时间,那就只剩下了第3条路,南进掠夺资源以支撑对华战争。而日本南进的作法又触犯了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利益,导致了美英的经济封锁,进而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从资源角度看,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战时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到1945年。
1940年,德国侵占西欧。在远东,英、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国又忙于支援抗德战争,无力东顾。日本军国主义认为,这是南进的好机会。同年,近卫内阁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妄图建立一个包括中国、朝鲜以及东亚全区,进而包括大洋洲在内的日本殖民大帝国。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严重刺激了当时已确定扶英抗德的美国。
1941年4月日美谈判开始前后,由于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当局不愿意与日本签订贸易协定,日本陆续占领整个印度支那,发生法属印度支那进驻事件,使之成为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和南进跳板,进一步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同时使美国对日本的扩张野心有了明确的认识。美英等国强烈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并停止扩张,并以限制废钢铁和石油出口对日本进行要挟,迫使日本就范。1941年10月18日,主战派东条英机内阁成立。12月1日御前会议决定向美、英、荷开战。8日凌晨(日本时间8日3时20分,夏威夷时间7日7时50分),日军在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挥下,偷袭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3参与国
同盟国:参与太平洋战争的同盟国以美国为主,包括中国、英国、英属印度帝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流亡政府、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和苏联。
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罗马尼亚、芬兰、暹罗(泰国)和日本建立的傀儡政权,包括伪满洲国、汪精卫政权。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朝鲜、中国台湾)征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国也有很多汉奸参与战争。
实力比对编辑
1941年太平洋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90亿美元,美国是2000多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美国产钢3300多万吨,工业潜力再开战前却没有激活.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近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伤亡情况编辑
美军伤亡情况 :由于武器上的优势,美军死亡12万人,伤亡43万,整体上占了很大优势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死亡人数: 根据日本经济安定本部的调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陆军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军一共死亡414879人,该数据同样被载于中 国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世界军事史研究室副主任刘庭华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系年要录·统计荟萃 (1931——1945)》(海潮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第367页。
10结果及影响编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递交投降书,太平洋战争以同盟国胜利、轴心国失败而告终。
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历时整整6年(1939~1945)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5

太平洋战争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份,但与欧洲战场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国抗日战争和先前日本与欧美列强等国所累积的矛盾和冲突。1937年,日本因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而投入大量物资和人力,国力虽持续消耗却无和谈之迹象,加上与欧美国家关系的恶化,使得日本在国际上日渐孤立,最终美国、英国和荷兰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断绝其战争物资的输入,前者提出恢复贸易的条件为自中国撤军。日本在与欧美列强发动战争与撤兵间选择了前者,并计划夺取亚洲的欧美殖民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向美国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战,同时在西太平洋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地发动攻击。美国、英国和中华民国向日本宣战,而与日本同盟的欧洲轴心国—纳粹德国与意大利亦向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欧亚两大战场合流。

战争初期,日军于各地战无不胜,占领了太平洋约四分之一强的地域和俘虏大批欧美国家士兵,一直到中途岛海战时丧失大量航空母舰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动权。接着日本又于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消耗甚多战力,而美国则重组军队反击,于太平洋进行两线攻势。1945年,美军收复了菲律宾并占领了日本列岛周围的岛屿,开始以庞大规模的轰炸机与海军对后者进行轰炸与封锁,但日本坚不投降。最终美国于8月6日和9日投掷了两颗原子弹于广岛和长崎,同时苏联亦宣布废除1941年签署的《苏日中立条约》,对日宣战,入侵满州。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签署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结束。

太平洋战争对亚洲未来发展影响至深,日本放弃自1894年以来所有征服的土地,并受美军军事管制,日后成为美国反共产主义的亚洲根据地。太平洋战争也使亚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并开启了共产主义传播的道路,促使许多亚洲国家兴起独立运动(如印度、菲律宾)或陷入战争中(如中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

第2个回答  2014-02-15
中途岛战争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美国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
以日本投降标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