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康德的认识论谈谈你对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认识

结合康德的认识论谈谈你对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认识

(一)两个世界

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或者叫“
”)。“现象”一词,是指我们的感觉经验,它构成了现象世界;(1)首先,“物自体”是现象的缔造者,是它刺激我们的感官,从而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经验。(2)其次,“物自体”也是客观存在的,即独立于心灵而存在。(3)最后,“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即是话,人类没有能力认识物自体。

一个质疑是:既然物自体是不可知的,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物自体是客观存在的呢?
的回答是,由于物自体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感觉经验,所以我们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单凭感觉经验,我们仍然不能知道物自体是否存在啊!
之所以坚持“物自体是存在的”,可能纯粹是他个人的信念。

我们可以进一步问“现象和物自体是否相像?”,康德认为我们不知道,事关这个问题是人类没有能力回答的。虽然现象是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产生的,但是我们不知道现象是否反映了物自体的特性。

根据康德对以上两个世界的区分,自然地,人类的心灵就只能够具有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而对于物自体,则不可能有知识。由此,神学就是一门没有必要的学问,因为上帝是物自体,凭借我们的认识能力是不可能知道上帝的。只有把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才有存在的必要。物自体的世界是一种美好无比的理想境界,就像天堂一样,只不过人类永远无法达到它。

(二)人类到底能认识什么
康德声称,过往的形而上学家是武断的,它们的理论是“独断论”,意思是说,这些哲学家没有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做一番考察,他们没有先弄清楚“什么是人类有能力知道的,什么是没有能力知道的”,就急于去研究形上学的问题。

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到达经验,不能超越之。或者说,我们所能研究的只能是现象,而不能达到物自体。由此,原先形上学研究的问题(譬如上帝、灵魂和本体等),都越出了人类所能研究的现象范围。对于问题,我们力有不逮。自然地,过往的各种形上学理论自然是无根据的了。

过往的唯理论者认为,经验给予我们的东西是不可靠的,人类只有凭借与生俱来的理性,才能获得知识。而且理性保证了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唯理论者虽然找到理性来作为知识的可靠基础,但是他们的知识是心灵闭门造车而来的。

与之相反,经验论者认为,人们只有从经验中才能获得知识。然而从经验而来的知识却不可能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经验论者发现了“知识开始于经验”这个正确的原则,但他们没有为知识找到一个可靠的基础。

康德的看法则是:知识来自于经验,而如果它要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则必须依赖理性。知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首先,我们的感官接收到乱七八糟的经验,然后经过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的加工,这种能力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有)和必然性(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套),它把乱七八糟的经验整理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康德认为人类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分别取名为“感性”、“知性(悟性)”和“理性”。它们三者各自与经验相结合,就得到了各式各样的知识。

(1)感性与经验相结合,就形成了“感性直观知识”,即是数学知识。(2)知性与经验相结合,就形成了自然科学知识。以上两种知识都既有经验作基础,又有先天能力保证其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说它们是科学知识。同时间,这两种知识所涉及的,是现象世界,不牵涉物自体。

康德所说的(3)“理性”具有这么一种特性:想要抛开经验,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物自体。由理性得来的知识就是形上学知识。因此,形上学知识是不可靠的。

(三)数学知识从何而来
“感性”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就是“感性直观形式”,由它形成的知识就是“感性直观知识”。所谓“感性”,就是说,用不着多少理论分析;所谓“直观”,就是说,用不着拐弯抹角就看得出来。

“感性直观形式”包含了时间和空间,正是这两种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整理零碎的经验,从而形成数学知识。康德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一种“纯形式”,即是话,这两个东西是人的大脑先天就有的,不是从经验而来的。

康德认为,经验是要以空间和时间为必要条件的。经验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经验并不等于一个原始的感觉,它得与这单个的原始感觉以外的时间(同时、前后相继)、空间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形成完整的经验。

康德认为,(a)先天的
与经验结合,形成了代数知识。譬如算术上的
。(b)先天的空间观念与经验结合,就形成了几何知识。譬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由于先天的空间与
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数学知识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四)自然科学知识从何而来
所谓的“知性(悟性)”是一种做判断的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具体地讲,知性包含了康德的十二范畴。

量:统一性、多样性、全体性
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个性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交互性(主动与被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样式:可能性与不可能像、存在性与不存在性、偶然性与必然性

这十二个范畴其实只是(A)十二种思维模式,或者(B)十二种事物可能的性状。这两种讲法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头脑的思维模式是依据事物本身而来的。进一步讲,这(C)十二范畴又是一些句式的内在结构,当我们用一个句子做出某个判断时,实际上就隐含着这些范畴,而且如果缺少了这些范畴,句子就无法成立。一个完整的判断包含了主词和谓词。主词和谓词的联结方式,就是各种不同的范畴。

康德称这十二范畴为“纯概念”,即是话,这些范畴是与经验无关的东西,它们是先天的,是我们的大脑生而有之的。知性把我们从现象世界中得到的经验摸透,然后将那些内在的客观关系(即自然规律)找出来。但是,康德不认为这些规律是现象世界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而是我们的头脑外加给它的。康德之所以认为,这些规律只存在于现象世界,是由于我们对现象背后的物自体一无所知,也没有能力知道。

(五)无能的理性
康德所说的“理性”是一种能力,或者欲望。这种欲望像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物自体,但这是它不能够做到的。

人类追求物自体的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给本来属于现象的东西,硬加上物自体才有的性质,拼命让它们合乎物自体;第二种则是直接去追求物自体。

第一种方法的例子:某些国家和政府,声称自己有最完美的政治体制、最民主自由的宪法等。这些国家与政府似乎就像物自体本身一样完美。

第二种方法,就是直接去追求物自体本身。具体地说,就是追求灵魂、上帝与本质世界。之所以是这三样,是由于灵魂乃是一切精神现象中之至高统一体;世界的本质乃是自然物理世界之最高统一体;上帝则是比两者还要高的统一,也可以说是一切之中的最高统一体,是最高的物自体。这三者可以被称为“理念”,事关它们都是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类似于
所讲的理念。

因为当人类的理性想要考察上帝、灵魂和世界本质时,所能运用的,同样只能是他们考虑现象时所用的知性,而知性不能考察物自体。由此可知,认识物自体是理性能力办不到的事情。

关于灵魂,过往的形上学家一方面认为灵魂是实体,由此断言灵魂不灭;另一方面,形上学家又认为灵魂不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康德批评道,实体是一个知性范畴,所以它只能够用来规定时间与空间中的事物,灵魂由于不存在于时空中,因此灵魂不可能是实体,我们也不能用属于实体的东西来规定灵魂。

关于上帝的存在,康德反驳了本体论证明。他认为“存在”只是个知性范畴,所以它只能够规定现象世界,而不能规定物自体。而上帝是物自体,所以不能用“存在”去规定它。然而,康德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反而用两根支柱保存了上帝。在知识论上,我们没有能力知道上帝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所以我们没有能力否认上帝的存在。在伦理学上,上帝应该作为一个道德的假设而存在,因为这有助于人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维系人类社会并且促使其发展。在这方面,灵魂也和上帝一样。

关于世界的本质,康德指出,历来的争论不外乎两者:一是机械论宇宙观,二是形上学理性宇宙观。康德认为,这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谁也驳不倒谁,与此同时,这两种观点有是截然对立的,它们陷入了“
”,即是话,两种宇宙论所言的世界之规律彼此相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