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受损相关解释

如题所述

在医学领域,为明确区分正常血糖水平与糖尿病之间的潜在风险,1979年首次提出了“糖耐量受损”这一概念。它描绘了一种高血糖状态,预示着糖尿病的发展可能性。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了糖耐量受损的临床标准,即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而在负荷后两小时血糖在7.8至11.1 mmol/L之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在1997年引入了“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概念,规定空腹血糖值在6.1至7.0 mmol/L之间。

1999年,WHO进一步整合了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将两者视为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在中国,大约有4.8%的人口患有糖耐量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作为评估这一状况的常用方法,因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至今仍被广泛视为诊断糖耐量受损的黄金标准。


这一系列定义和分类,旨在早期识别血糖异常,以便进行干预,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对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耐量受损(IGT)是由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异常糖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血浆血糖值处于7.8~11.1毫摩尔/升之间,称为单-IGT,如空腹血糖6.1~7.0毫摩尔/升,则称为合并有空腹血糖异常。目前认为,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经历IGT阶段,故又称为糖尿病前期。若病情进展,餐后血糖>11.1毫摩尔/升时,即进入糖尿病阶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