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的最先铸造者和使用者是( )。

如题所述

铜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炊具——铜釜。这些铜釜经过演变,逐渐发展成为铜鼓,成为一种重要的铜制乐器。在古代,铜鼓不仅用于指挥军队在战争中的进退,还常常出现在宴会、乐舞等庆典活动中。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悠久而辉煌文化的象征,也体现了中国先民的智慧,并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风格,被誉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铜鼓的影响力甚至传播到了越南、老挝、缅甸、泰国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区。
2016年1月10日,一面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设计制作的巨大铜鼓问世。这面铜鼓直径达4.2米,高2.6米,重7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鼓。铜鼓的形状类似于圆鼓,表面装饰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其中一些铜鼓上还刻有蟾蜍图案。铜鼓的直径大小不一,有的达到2.3米,最小的则有0.7米。中国已出土的铜鼓超过1500个,而在老挝发现的铜鼓也有200多个。
铜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最初作为打击乐器,后来逐渐演变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被视为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并常被用于祭祀活动。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都有铜鼓的存在,尤其是汉代的铜鼓,以其精美和多样的式样而著称。根据流行地区和式样的不同,铜鼓可以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类型。铜鼓的装饰花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太阳纹是鼓面中心最常见的饰纹,有两种表现形式,滇系的太阳纹光芒呈长的锐角,而粤系的太阳纹则呈现出细长如针的正光芒。
铜鼓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这些铜鼓均为铜铸,常见的鼓面直径约为50公分,高约30公分(有些个体较大)。铜鼓的鼓腔中空,底部碧州无底,两侧装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