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有三种解释:

古人解释版:我们要从常无中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观察道的边际。

现代解释版:我常常让自己处于“无欲”的状态 ,因为这样我才能发现更多有趣的问题,然后让自己进入“有欲”的状态,因为有欲望才会有动力,这样我才能够去证实或解决我发现的这些问题。

出土文物新版:所以,从“无欲”的角度可以观察天之道的奥妙。从“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来龙去脉。

语出:老子《道德经》

原文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翻译:宇宙大道,是可以认知、表述、可以遵循的途径,但不是恒定不变的。这些理论也可以叙述清楚,但也不是亘古不变的概念。

从“无名”角度去分析,是万物之“始”的状态。从“有名”角度去分析,是万物之“母”的状态。

所以,从“无欲”的角度可以观察天之道的奥妙。从“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来龙去脉。

两者来源相同,不同的称谓,但说的是一回事。道中的变化玄妙无比,是看清众多奥妙的关键。

扩展资料:

老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

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7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出自:春秋时期道家经典《道德经》,原文如下: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老子告诉大家,如果能让你的大脑停下来,不思考,就是无欲。当人们保持一直无欲的状态,这个状态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状态,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这个景象很难用语言描述,这个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扩展资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22

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节。断句存在争议。

联系理论继承老子道德经的在第一节阐述的精神框架,通过对于精神要素的提炼,综合判断,断句应该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在没有掌握规律前,只能观察到道呈现出的奥妙的现象,在掌握了规律以后,就能够观察道生万物的原理,利用道。

常是规律的意思,常无常有,是掌握规律的状态。欲是主观目标的意思,妙指奥妙的现象,相对,徼应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关系,即为自然等级限制关系,也是道演变万物的形式,即道的样式、原理、功能等。

如同我们看见飞机在天上飞,不懂原理的人觉得很神奇很妙看到的是飞了飞了,但是空气动力学工程师看到的是最大速度、最大载重能够达到多少,区别在于,常无与常有的关系。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5-22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眇:眼睛睁不开看不清,指事物初始状态;
徼:边界,指事物的外延特性;

这是承接上文“无”和“有”的,上文已经说明了“无”和“有”的定义,它是用来论证“‘名’可名也”,因为“无”和“有”都能被定义,还有什么不能被定义呢?基于此,既然“无”用来描述万物之始,“有”用来描述万物之母,那么我们如果想要洞悉万物的“眇”(初始状态)和“徼”(边界特性),我们就需要“无欲”和“有欲”;这里的“欲”并非欲望,而是对事物的看法;“无欲”指的是,要保持对事物最初始的看法;“有欲”指的是,要保持对事物尽可能多的看法;
-【翻译】
所以,如果要洞悉它的初始状态,就要从旁观者的角度,保持对事物最原本的看法;如果要探究它的边界特性,就要从实验者的角度,保持对事物尽可能多的看法

开篇讲的就是,怎么从万物当中寻求其中奥妙的办法;
第4个回答  2020-12-09

全文:道可道,非常道。名非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