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火中永生的幕后故事

如题所述

1965年,王心刚参加了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著名小说《红岩》改编的故事影片《烈火中永生》——以他的相貌是扮演原定的男主角之一成岗的最合适的人选,只是后来这个剧本在有限的时间段里,要以重点突出和表现剧中的女英烈江姐和另外一个男主角许云峰,而把小说中的三个主角之一的成岗给完全删除了。王心刚在影片中扮演的仅是配角刘思扬,待到影片完成之后再几经修改,王心刚的这一配角不但没有“成活”,而且成为没有任何特点的无名难友之一了。
本来一部非常之好的题材,却由于受到外界的严重干扰和“文革”风暴前夜的冲击,而最终本该让王心刚可以在银幕上绽放光彩的又一个英雄形象,就这样被人为地扼杀在摇篮中。
完成于“文革”风暴前夕的《烈火中永生》,也是生不逢时,不合时宜。虽然这部被喻为“红色革命斗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即在社会上好评如潮,江姐、许云峰、成岗的英雄形象,整整鼓舞和感召了一代有志青年。
可是,把这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却又被江青等人抓住把柄,他们气势汹汹地质问道:“这部小说是为叛徒歌功颂德和树碑立传。”因为真实事件中的重庆市委书记确实是出卖同志的叛徒,而小说中的同一人物却是正面歌颂的对象,江青等人混淆了文学作品和真实生活中的同一概念和范畴。
该片的编剧夏衍在当时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片完成书写演员表时,并没有像以往由他编剧的影片那样写上“夏衍”的名字,而是改为人们陌生的“周皓”两个字,把“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同名小说《红岩》改编”的字体也写得很小,并删节了其中的许多已完成的镜头,起初由王心刚扮演的革命者成岗最为合适,但由于要有限的篇幅里去重点突出江姐的形象,而被迫让王心刚改演刘思扬,在经过几次修改之后,最终一向扮演主角的王心刚,成了一个“无名难友”的群众角色。
在北影厂标准的小放映室里,江青亲自前来审查这部影片。整部影片在放映过程中,江青一直阴沉着脸,始终一言不法。待影片放完、小放映室里的灯光重新亮起来时,明亮的灯光照射在江青煞白的脸上,更显得阴森恐怖。江青的目光仍然是旁若无人地盯着已经成为一片空白的银幕,声音像是从嗓子眼里的某一处挤出来似的发了音:“阿丹的气质,根本不能演这个戏!简直像疯子,糟透了!坏极了!”说完这些话后,她才转过脸来,用右手指着面前的大气不敢出的于蓝又哼出一句话:“你英气不够,顶多像小学教师!”在座的人面面相觑,连声音也敢发出。
江青从座位上站起来,只顾一个劲地朝放映室外面走,一边走一边气急败坏地说:“电影不像是桌椅板凳,不是话剧,可以随便修改。电影拍坏了可没有法改,代价太大了。好吧,这部电影就不用改了,就这么拿出去,让群众来批判吧。”江青的身影消失了,而她的声音还回荡在小放映室的上空。
时隔不久,江青审看影片的事情,让周恩来总理知道了,他立刻抽出时间和该片的主创人员,并邀请有关评论家,再次坐在一起,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放映结束后,他并没有开口,而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观看这部影片的被邀请的评论家们,并不知道江青审看影片的一幕,所以大家各抒胸臆,畅所欲言,认为英雄的性格气质是多种多样,不能千篇一律。与会者一致认为影片很感人,演员表演也很到位。最后,总理站起来爽朗的笑道:“你们胜利了!”总理一句言简意赅的结论,顿时使大家激动地鼓起掌来。
随后,主创人员又按照周总理的建议,增补了江姐、许云峰刑场就义的一场戏,以增加影片的高潮和艺术感染力。但影片的最后以难友们同解放军、游击队在歌乐山下相汇合的大团圆结尾,不但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显得非常生硬、虚假,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影片的悲壮气氛,使影片逊色很多。
但是,赵丹自己绝对没有想到,这竟是他自1932年从影以来,自己最后一次在银幕上的亮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9

大揭秘:电影《烈火中永生》的幕后,竟有这样一段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