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屈原知道百姓艰难困苦,却还是要穿华丽的衣服?

如题所述

上半年马上就要过去了,细数上半年的节日,端午节与元旦、五一劳动节、清明节一样给了我们3天的宝贵假期,完美地给上半年收尾。最近大家都在为端午节正名,说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过这个节日。相互的问候也从“端午快乐”变成“端午安康”,这些都是因为在端午这一天,一代风骨字灵均,唱着《离骚》投了江。所以在端午节,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屈原其人。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和雄黄酒的习俗。很多人一提到端午,第一个想到屈原,但有专家称,端午节的开端并非全是为了纪念屈原。在吴越地区,有人说端午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在江浙一带,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曹娥。其实在屈原生活的时代,他所生活的楚国,就已经有端午节祭祀辟邪祛毒的习俗了,并且吃粽子的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并且端午节一步步得到发扬,成为了与春节、元旦、清明并肩的传统节日,足以说明屈原的文化影响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纷乱战国的爱国者

屈原在楚国变法失败,无力挽回楚国颓败之势后,被楚王放逐,愤而投江。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而属地又相距比较近,所以人才交流频繁。并且彼时思想相对开放,并不以弃国易志为耻,而是更加强调个人的发展。

与屈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仪,张仪身为魏国人,却游说于诸国之间,最后助秦灭楚,在选择归属方面,张仪更注重的是君王的器重和权力。

屈原自幼出身贵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如今看来是挽救楚国于水火的一剂良药,只可惜楚怀王因谗言而未听其进言,屈原满怀愤懑,故而投江。

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

也正是因为有了爱国主义情况的精神底蕴,屈原的诗作呈现出了别样的情怀。他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对楚国的爱不仅体现在他力图变法救国,他还用诗作的形式延续了楚文化的精华。

楚国虽灭,但楚文化在屈原的诗作中被记录和传唱了下来,这或者是屈原所没有想到的。

关于屈原,历史记载少之又少。在端午节,除了读楚辞,还可以看《思美人》来解读屈原。

小说《思美人》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多方争议,话题集中在对屈原的演绎和对历史的还原度上。

屈原是否姓“屈”?

《思美人》历史总顾问、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说:


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


对屈原的演绎是否过于年轻化?

屈原后裔屈金星说,每年端午,屈家后裔都有一个深深的遗憾,那就是没有一部好的作品来完整呈现屈原的一生。对于《思美人》,他用“自信、青春、浪漫、血性、诗意、唯美”来形容,他说:“以往我们看到屈原的形象老是很哀怨的感觉,他的前半生是国家重臣,也是改革家、教育家,还是诗人、辞赋家…...”

相比电视剧,《思美人》原著小说刻画的屈原更加饱满立体,并且充分展示了文字的魅力,在电视剧中被吐槽密集的屈原的出场,在小说里是这样的:


崖边,一袭白色深衣的袍角软软垂在朝露盈盈的花瓣间,依稀可见袍上穿插蟠叠的双人对舞鸟兽纹经,细长清晰,在日光下栩栩如生。袍子的主人是一名丰神朗朗、面目清俊的少年,宽大的深衣将他的双脚没在了花草之下,山风掠过,袍裾翻叠,更显得他长身鹤立。然而,此时的他整个人只如木胎泥塑一般,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眼望着清明笛音传来的方向,口中欲启还闭,似是失了魂魄。阵阵冷冽的山风裹挟着谷底,激溅上来的冰凉潭水吹打在他身上,他却是不觉、不动,亦似不知,仿佛自开天辟地以来,他便已伫立在这里。

良久,少年终于轻吁一声,似是堪堪回了魂,眸中的惊异与渴望再也掩饰不住。笛音的源处此刻隐在了深谷下激荡出的氤氲水雾之中,一时间教人看不真切。只听得那音调清丽幽婉,恍若孑然呜咽,又似娓娓道来,其中更缠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凄凉,令人怜意顿生。


这个端午,让浪漫唯美的文字,伴着清新的粽香,陪你一起了解一个全新的屈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