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电话”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1929年,在柏林无线电博览会上,展出了克拉文凯尔设计的一个双向可视电话系统。

1936年3月25日,德国柏林与莱比锡之间的可视电话正式对公众开放。1938年7月12日,柏林至纽伦堡之间也开办了可视电话业务。1938年12月15日,汉堡市内的可视电话业务也开始了。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电视设备中的电子管元件逐步被晶体管取代,电视设备耗电大大减少,并实现了小型化,推动了可视电话研究的进程。

1956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试制出扫描线为60条的可视电话,可以用普通电话线进行传输。

1959年,贝尔实验室又开始研制新的可视电话,1964年试制出I型样机,并在纽约的国际博览会上演示。这种可视电话每秒传送30帧画面,扫描线为275条,画面的高大于宽。虽然它可以传送完整的黑白活动图像,但使用的成本太高,因此未能得到推广。

1961年,前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8个城市建立了可视电话系统,这个系统与德国的类似,但扫描线增加到625行。

1968年,贝尔实验室又推出了改进后的Ⅱ型样机,画面高宽比例改为10∶11。随后于1970年在匹兹堡,1971年在芝加哥开办商用业务。但是没过多久,这种可视电话商用业务又中断了。

20世纪70年代初期,贝尔电话实验室又建立了一种称为“图像电话”的可视电话系统。它每秒能传30帧画面,扫描线为267行。它利用电话交换设备传输,由于视频信号采用数字编码传输,而传输速率又与电话设备的数字系统相适应,这样就能通过长距离传输设备,进行可视电话的长距离传送。为使传送图像所需的带宽(频率范围)减少,贝尔实验室采用了数据压缩技术,设法在传输图像时只传送每帧图像中变化的像素。

1974年,日本东京和大阪的几家企业用可视电话对办公业务进行监控。但是由于费用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可视电话在通话时又要求双方正襟危坐,通话方式难以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可视电话的发展受到限制。

随着数据压缩技术的发展,1992年以后又出现了一些在模拟电话线上传输的可视电话产品。其中有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推出的彩色准活动图像可视电话,但因图像质量不够理想,推广的前景并不乐观。新加坡、美国及我国的一些公司还推出了一些电脑产品,利用插卡方式实现可视电话的功能。

20世纪70年代,很多国家都热衷于会议电视电话的研究。1971年,英国首先在5个城市之间试办了会议电视电话业务。1972年,日本也在位于不同城市的两个研究所之间试办了这种业务。70年代后期,美国、日本和德国相继开办了会议电视电话业务。

1982年,会议电视电话进入实用化阶段。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也开通了会议电视电话的业务。

日本从1992年度开始研究开发三维图像传送技术,并把它用于可视电话及会议电视电话领域。三维图像传送技术,作为“21世纪的通信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使通信方式跃上一个崭新的阶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