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读了这么多的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0

我读书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爱好,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指导,毕竟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能左右。

可能哪本书中的那一句话会一瞬间震撼到你,但它并不能立刻改变你什么。真正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人都有种劣根性,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也许你在读哪本书的时候,看到了书中人经历的事情,你当时暗下决心,想说如果你遇到了这件事,你一定会怎样怎样。但是当你真的在经历那件事情的时候,你不会记得曾经看到过得东西,你只会按照自己原本的方式来对待,知道撞了南墙,才可能会幡然醒悟,啊,我怎么和书中的谁谁谁一样做了傻事。

以上是主观原因,而客观原因呢,大概有一下几点。

          生活背景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一般在书中出现的人事物都是作者写作时的时代特征的缩影。而且书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代表性的人物。其实书在某种程度上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他所处的社会的某种认知。

而我们作为一个简单的普通人,我们很难拥有书中主人公那样的生活背景,不论是好的差的穷的富的。生活环境的差距导致我们很难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以书中的人物作为标准。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最喜欢的作家——东野圭吾。

他的《白夜行》我看了很多遍,那本书体现了很多那个年代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这本书也把东野圭吾捧上了推理小说的王座。书中的男主角为了能让女主过上更好的生活,做了很多事情,游走在当时法律的灰色地带,甚至是伤天害理。

而放到现实社会中,不是说没有男生会为了女生过上好日子做出很多努力。而是我们的生活和书中人差的太多,远没有他们来的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也远比他们幸福的多。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思维模式就不可能会跟他们一样,于是我们也不会借鉴他处事的方法。

          人际关系

还是之前的逻辑,作者会为了故事的进展,为了凸显他想要表现的东西,而给书中的人物增添非常多混乱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会成为书中人如何为人处世的一大参考点。

而我们的人际关系则简单得多,而我们日常来往的人当中也很少会有人跟我们有想书中那样的利害关系。所以我们的行事方式当然会跟书中人不一样。

还是那个例子,《白夜行》中的女主有男主甘愿为了她奉献一切。甚至在最后结尾处,为了让女主永远光鲜的活下去,在警察追捕自己的时候,纵身从楼上一跃而下,用自己最爱的剪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我们,会恋爱结婚、会生老病死,但是很难会有书中那种激烈的情感碰撞。

所以,我读了很多书,可我没办法直接去借鉴书中的一些东西。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我自己亲自去摸索、尝试,我才会真的懂得,啊,这件事是这样的。读书会给我一些影响,但是俗话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我这一生已然过得磕磕绊绊,但我也相信我会越来越好。

第2个回答  2017-07-10

答主觉得,你之所以觉得你读了这么多书,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有三个原因,答主在这里分别谈论谈论这三个原因,希望能给题主提供参考。

第一,你真的读了足够多的书吗?

我不知道答主的读书量到底有多大,又或者答主指的书包不包括我们在学校学习的课本,在答主看来,当今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一年的读书量不一定能够超过二十本。答主为什么要在这里说二十本这个数字呢?因为过去有一个月,答主发现了村上春树这个作家,然后偶然间看了一本之后觉得很有趣,喜欢上了这个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和短片小说。答主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看完了几乎村上春树所有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大概就在二十本这个数量左右。答主那一个月并不是每天所有的时间都在看书,答主仅仅是在每天吃过晚饭后,跑到学校的图书馆看上几个小时。所以答主觉得,一个月看二十本左右的书还是很正常的。不过答主也不是每个月都能看这么多的书,在这里只是为了给题主提供一个参考数据。所以,你真的看了足够的书吗?

第二,看了足够的书就够了吗?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仅读书是绝对不够的,我们需要不停的去经历,去学习,在实践中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东西慢慢体会出来,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去经历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设身处地的感受曾经在书中看到过的东西,仅凭借想象我们是很难把握住其全貌的。所以在这里答主需要问题主一句,你真的经历了足够多吗?

第三,就算看了足够多的书,经历了足够多的事情,我们真的就能过好这一生吗?

答主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经历再多的事情,看过再多的书,自己变得再强大,在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很多事是不受我们控制的。想要离去我们的人依旧会离去,有些事情也可能因为别人而失败,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有很多东西回来阻碍着我们前进。所以,在答主看来,我们无论如何也都过不好这一生,我们一生始终都要面临阻碍,面临失去,但是我并不会感到绝望,也不会感到沮丧。因为在我看来,这些阻碍和这些失去,我经历过的事情,我遇到的人,就是我生命的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10

读书。

我觉得很多人对读书的界定很奇怪,读了这么多书,究竟是有多少呢?用多少年来计算?还是多少本书来计算呢?

现在的人多半会读十六年书,直到本科毕业,学业结束。有的人甚至读了十九年到研究生,甚至有人读 了二十几年博士毕业。其实,这算是读了很多年书,但不见得是读了很多书。

读书的时候,我们多半是有目的的。读小说名著是为了看故事,读散文随笔为了陶冶情操,读数理化只不过为了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很少的人世为了过好人生去读书的,也很少的人能去读懂《浮世绘》。

记得韩寒主导的电影《后会无期》的有一句标语台词,也是其中最有味道的一句话:“听过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这两句话其实很相似。

我们深处于社会的洪流当中,东奔西走,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淡然无光。

听惯了大道理,了解着所谓的人生规划,做着每天都重复的动作,甚至可以想象得到未来的自己正在做什么。

人生路漫漫,何尝说自己现在过不好。

不过说起来,当我们置身事外,总是能讲的头头是道,在观点上两个人瞬间的一拍即合,这些大道理,我们阐述的无与伦比,天经地义。生活所迫,让我们讲道理,让我们遵循道理的准则,可是转念一想,这是不是一种人与人无形之间的联系与羁绊呢?

生活本是聚散无常,人生本就是一种承受。当背后有人飞短流长,任你舌如莲花亦百口莫辩,世道本是起伏跌宕。得志时,好事如潮涨,失意后,皆似花落去。

读书不见得就能过好人生,但读书总归能帮我们丰盈人生。

在读书的同时,不排除有的人有性格缺陷或生理缺陷而导致后续人生不幸福。

因为每个人对“过好”和“过不好”的态度是不同的。

人生总是有意外,那些猝不及防的意外往往让我们手忙脚乱。

成熟的标志不是读的书多,而是靠读书来接受这个世界,让我们开始去理解身边发生的小事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样想就够了。

我们想要的人生是什么?

不是中规中矩的青春,不是言听计从的爱情,而是抓住生命的美好,可这美好的事情不就是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吗?

不出去走一走,怎么会了解那个被你牢牢控制的信友;不去抓几只青蛙,怎么会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否对错;甚至没开过车,你都不知道要加九七九三还是柴油。

不要靠着理论来走人生漫漫长路,读书多而不做事,不见得你就过得比乞丐幸福。

第4个回答  2017-07-10

为什么你读了这么多的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古时候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范进54岁中举,其老丈人对他态度陡然转,古时候通过科举考试定阶级,更大力度的提升了读书的高贵性。现代人也推崇多读书,声称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聪明,有修养,确实,读过不少书的人谈吐文雅,更容易让人接受。可有些人却开始埋怨了,觉得自己读了很多年的书,为什么生活还是不够令人满意。

        首先分析一下,读书到底读多少书才算足够呢?从幼年到中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与行程安排,在这短短几十年,能够读到上百本书的人并不多,更何况阅读的都是些什么书籍呢,是不是古典名著,外国经典小说偏多呢,多这些无论从口碑还是内容上都足够优秀的书才会更有长进,读懂《红楼梦》能帮你洞察人心,世事练达,读外国名著帮助你了解外国历史,开阔眼界心胸。然而,我们大部分人读的还是比较普通的七杂八杂类的书籍,甚至读一些毫无营养的鸡汤书籍,读这类书好几本也不抵读好书一本。而我们却妄想通过阅读的成功学方面的书籍,改变现状改善生活。

         其次,这一生的好坏如何定论,人生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也都很不一样。过得好过的不好与其互相攀比得来结论,不如扪心自问。有资产过八位数的人比较只是少数,且他们也不全都是很幸福的。有浪漫爱情的人也在为生计而拼搏,看似开心无忧无虑的人也曾在深夜里哭泣过,取得成功的人也付出过务必艰辛的努力。所以生活的好坏,在于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自己想要的结果是否一致,读书多可能会帮助你了解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但是读书多代替不了你的其他方面的努力,生活多元化,自然也需要多元化的努力。

   最后,即使读书多带不来锦衣玉食的生活,也要多读书,至少它能告诉你如何才能通往你的心底,而因此让你保留潺潺清流,才能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