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梅兰芳》有感500字

如题所述

《梅兰芳》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艺生涯。他年少时,想改变戏曲的某种表现方式,却没有得到前辈的认可。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改革,梅兰芳冒险和和当时被誉为伶界大王的十三燕打擂台赛,连演三天,根据上座率决定输赢。第一天,梅兰芳输掉了比赛。第二天,他精心准备,推出新戏《一缕麻》,同时注重宣传营销,赢了十三燕这名老将。第三天,梅兰芳以精彩的《黛玉葬花》征服了观众,最终也战胜了十三燕。十三燕临终前叮嘱他要把中国的戏剧发扬光大,提升伶人的地位,不要屈服于权贵。
1930年,他为了把中国京剧艺术推广到海外,不惜抵押了房产,借钱去美国演出。如果演出不成功的话,他可能就要露宿街头了。当时的情况并不有利,梅兰芳的戏还没开演就遭到强烈的批判,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登台演出,美国的观众被他靓丽的扮相和优美的唱腔征服了,掌声经久不息,他谢幕九次后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1937年,日本兵攻占北京,梅兰芳决定不再唱戏,举家搬迁到上海租界避难。日本军官邀请他登台唱戏,梅兰芳断然拒绝。军官把他关押了一天,甚至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逼他演戏,梅兰芳依然正义凛然、无所畏惧。后来,有人设下圈套,在电台公布梅兰芳将要在日本占领南京那天唱庆功戏。梅兰芳不顾生命危险注射伤寒病毒,使自己感染,不能唱戏,并且召开记者招待会表明自己的态度。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兵败投降,他才重新站上舞台,继续了他的演艺生涯。
看完这部电影,我为梅兰芳追求事业、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所感动。他学习京剧的时候,不怕困难,不怕碰钉子,博采众长,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为日后的成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为他热爱京剧、勇往直前和不怕失败的精神所感动。剧中说的好:“输了不丢面子,怕了才丢面子。”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旦选定目标,就不要退缩,只有勇敢的去尝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我还为他不惧强权、勇敢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国难当头,他坚持8年不登台演唱,与敌人巧妙周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保住了中国人的气节。梅兰芳以他的实际行动改变了伶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观众的爱戴和尊重,成为一代大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9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那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京剧演员,1894-1961)蓄起唇髭,没融几日,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脸上。他年幼的儿子梅绍武好奇的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 梅兰芳回答:“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靠卖画和典当度日。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窘迫,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仅供参考

谢谢,请采纳。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的话,请追问我,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