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权为什么宁愿投海自尽,也不跑到台湾建立新政权?

如题所述

关于南宋政权宁愿投海自尽也不跑到台湾建立新政权的原因很很多,例如台湾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开发,只是一个蛮荒之地,根本无法养活南宋那么多军民;另外在南宋文人的眼中,台湾所处的地方非常偏远,自古都是流放之地,对于很多文人来说,这是一件比死亡还可怕的事情,所以南宋政权里的那些人才选择投海自尽。

崖山海战

提到南宋政权的灭亡,就不得不提到那场决定南宋是生死的战役崖山海战,这也是南宋朝廷最后的希望。但是现实却非常残酷,最终以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被擒,陆秀夫背着年仅几岁的皇帝赵昺跳海自尽以及十万军民一同跳海殉国而告终。


崖山海战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罕见的大海战,同时也是南宋跟蒙古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海战。面对步步紧逼的元军,逃到崖山附近的南宋大军还没准备好迎战就遭到元军的三面包围之势。此时作为宋末三杰之一并掌握着南宋最后希望之师的张世杰,担心军队长时间待在海上容易动摇军心,决定跟到来的元军决一死战。直接烧毁皇帝临时驻,将剩下的一千多艘大船一同连接起来,以死守的方式来逼迫元军率先发起进攻。

张世杰决一死战

对面来势汹汹的元军,一直待在崖山周围的宋军正处于极度困乏的状态,即便抱着决一死战的决心也难以抵挡,最后还是落得一个兵败而逃的下场,不少的宋军武将选择了投降,这对于岌岌可危的南宋而言,同样是不小的打击。

由于小皇帝赵昺的船就在这些宋朝军队的中间,根本无法突围出面。等到大势已去之后,作为左丞相的陆秀夫知道已无退路,选择背着当时年仅八岁的小皇帝投海自杀。当一同跟随皇帝的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跟士兵看到这样的场景之时,顿时失去了最后的希望,绝大多数人都选择跳海跟随。

十万军民跳海

一时间在海面上出现了数十万人的尸体,场面看起来非常悲壮,这或许就是南宋最后的尊严。当杨太后得知这个消息后,同样选择赴海自杀,在其身旁的张世杰选择将她葬在海边,之后继续自己的抗元大业,可惜不久之后在一场大风雨中不幸溺亡。

据说在崖门海战结束的第二天,当地的老百姓就找到陆秀夫的尸体安葬起来,至于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可能被大家埋葬在了广东深圳,但这仅仅只是猜测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南宋政权选择投海自尽也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在那样的情况下,即便能跑到台湾依然难以抵挡元军的进攻。更何况去的还是台湾这个大家眼中的蛮荒之地,还不如直接死了,免得后半生过着更加凄凉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8

这个问题主要是看那时候的情况,可能是有几点原因!

一、台湾在当时还是处于蛮荒之地

南宋因为商业发达和富庶,再加上偏安的思想,因此并没有注意到台湾的战略地位,在公元十一世纪,已经有宋王朝的汉人在澎湖群岛开垦,宋孝宗时还正式驻军澎湖群岛,只是对当时的台湾还是欠缺开发,缺少耕地,无论在资源上还是环境上都并不足以提供宋朝皇室和驻军作为根据地。



这与数百年后的明末郑成功的情形不一样,明朝的时候因为有闽南移民屯垦、海盗屯垦、荷兰殖民时期的开发等活动,台湾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移民社会和屯田基础。

由于南宋对台湾的认识不足,对台湾没有进行足够的开发,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南宋末期政权没有往台湾撤退而是选择了广东。

二、从力量对比来看,元军不仅有陆上优势,海上力量与南宋也不相上下

蒙古人是马上民族,陆上的作战力横扫当时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海上力量是薄弱了点,但是由于金朝汉人张弘范等大力发展,海上力量有所提升,再加上1276年南宋谢太皇太后抱着宋恭帝投降后,留在杭州的南宋海上力量基本上都被元军收为己用。



而反观南宋流亡朝廷,陆秀夫、张世杰的船队基本上都是在浙江、福建沿海招的民兵,这些人与正规军相比就相形见绌了,想要退守台湾并不容易!

三、对于当时的南宋流亡朝廷来说,台湾不是首选

南宋的谢太皇太后求和不成,只能开城投降,南宋虽灭亡,但是还有些地区举起义旗支持宋室抗元,当时还有两广、福建、江西一带,这些地方相比台湾看起来当然是有利多了,感觉还有翻盘的机会,还可以作为根据地来对抗元廷,台湾毕竟在海外,宋代航海技术虽然有提高,但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穿越台湾海峡并不是想去就可以去的,对于流亡朝廷,当然不会丢下看起来还有希望的大地盘跑到台湾。

等到流亡朝廷被元军一步步压缩后,到泉州时想要借船,遭到了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的拒绝,张世杰只能抢夺船只出海,流亡朝廷才跑到广东去,福建已经不安全,这时候想跑到台湾也是不可能了。在1279年崖山海战之前,南宋流亡朝廷的左丞相陈宜中设想的逃亡路线是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离元军越远越好!

相对于蛮荒之地台湾,小朝廷还是宁愿撤退到广东沿海,如果能守住当然最好,如果不行,还有退路可去南洋或交趾(今越南)。

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之际,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复兴宋室而一直不停奋战,直到无力挽回,而台湾并不是理想的复国根据地,当时的技术来说,从海上打到的陆地并不容易!



这些可能是南宋政权不逃亡到台湾的原因吧!

第2个回答  2021-05-18
公元1276年,元朝突破了南宋的都城临安

宋公宗,南宋皇帝,才五岁,就被俘虏了。王母抱着宫宗投了反对票,连续了三百多年的北宋和南宋总算结束了。吕秀甫、文天祥等不甘示弱的人,先后成立了两位年青的皇帝,设立了一个小朝廷。但是,面临元军强壮的军事实力,南宋剩余实力继续向南流亡,直到新一次会合南我国海。文天祥在海丰战胜中被俘,张世杰战舰吞没。

宋朝时,台湾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人口、资源、经济都不足以支撑南宋政权在此生根,建立坚实的根据地。台湾在南宋还没有发展,它是荒芜的,只需一小部分渔人在台湾谋生。第二,南宋需要很多的船只,估计稀有万名官兵和粮草,必定没有时刻预备。即便逃到台湾,宋朝数十万戎行的粮食问题也无法解决。还要一年才调耕耘,宋军主要是解决不了几十万部队的粮食需求。当他逃到台湾时,不计其数的人不吃东西,假设兵士不屈从,他们就会互相残杀,毕竟被消除。

即便张世杰尽最大努力维护赵轩免受台湾之害,蒙古网络水军也不可避免地会追击,很有或许在途中被蒙古水兵打败,毕竟将是一场逝世。就像孩子们有必要多说他们的定见相同,咱们会一同谈论,共享他们自己的观念,有什么不对的当地也应该指出。

对比一下中原政权,根本没有这样的先例

所以很多人对此有个疑问,为什么小朝廷不去东南亚建立国家,反而被逼的穷途末路,投海自杀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国前史上没有过这样的传统。

尽管辽国在被消除后,剩余实力曾一路向西建立了西辽,蒙元被朱元璋赶走后,回到了离别已久的家乡。随后在不断的分裂中,强盛一时的瓦剌被打败后,也开端西迁。这些无一例外的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况且他们逃往的当地,并非多么的不熟悉,同样是合适他们民族生计的当地。

华夏文明的代表便是土地农耕文明,不像北方的游牧文明,更不是后来西欧的海洋文明,所以汉人政权南宋,前去东南亚避难,然后开疆拓土,这不免有点强人所难。不过,在生死攸关之际,往海外逃这个主见,在南宋朝廷里也不是没有人提起。但根底没有构成共同,在很多人眼里,一旦到了海外,先不说是否可以成功,至少没有了反扑的机会。

南宋羸弱

可是以华夏正统自居,而周围包含东南亚尽管早已不是未开化之地,但在大宋眼里,仍然是蛮夷之地。堂堂天朝上国蜗居蛮夷之地,世人怎么看?这才是最大的名节,比死还重要的名节。假设想苟全性命,最初就不会继续流亡抗元了。

当然了,不得不说,其时陆秀夫等人也根底没有想到会输得这么惨。就像后来的晚明时期相同,假设崇祯对农人军十分了解的话,知道北京城会被李自成攻破,在李自成北上之际,绝不或许不让各地进京勤王,以至于浪费了大好机会。

只能说前史没有假设,一旦走下去,将不或许回头。说句题外话,就算小朝廷可以抵达东南亚某地,恐怕作用也不会太好。

第3个回答  2021-05-08
主要因为在那个时候那就是他的大本营,大本营已经没了,也没有必要的苟延残喘了,最后还是被打。而且就算跑到台湾去,也没有反攻的能力了。
第4个回答  2021-05-08
南宋时期的台湾,还没有开发,一片荒凉,只有少数打渔为生的人停留在台湾。其次,南宋需要大量的船只,估计上万艘来运兵和粮草,当时肯定来不及准备。即便能逃到台湾,几十万宋朝军队的粮食问题得不到解决。耕种也要一年的时间,宋朝军队主要是无法解决几十万军队所需的粮食。逃到了台湾,几十万人没有吃的,士兵不投降也会自相残杀,最终也会被剿灭。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