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心

如题所述

1.自己好好的爱自己,让自己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很多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会更加的想要去努力,去上进,让自己优秀,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学识和能力。
外在的光鲜亮丽是可以暂时性的弥补自己内心的空洞,然后在努力上进的过程中学会好好的爱护自己,关注自己,学会更好的生活。比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旅游看大千世界,博览群书了解天文地理。
一个人自己拥有的东西越多,也就越能够有安全感,拥有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心里不断的增加爱的分量,心中爱的分量越多,自己内心就会愈加的稳定。
而这样一种自己好好的对待自己,好好的珍惜自己的过程,就是一种被爱的感觉,被爱的感觉可以取代自己曾经感受到的不够被爱的感觉。
2.学会好好的爱一个人,找一个能够好好爱自己的人。
曾经的原生家庭也好,成长经历也好,可能给自己带来了一种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感觉,导致了自己内心安全感的缺乏。
而一段幸福美满的亲密关系,可以让自己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可以让自己以此时此刻被爱的感觉取代自己心里的不安感。
只是如果自己想要得到被爱,首先需要的是自己能够好好的爱对方,对方才能够好好的爱自己。
感情是需要相互经营和维护的,爱与被爱缺一不可,曾经的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但是长大后的再生家庭,我们一定要自己好好的把握。
其实无论是自己爱自己也好,或者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被爱的感觉也好,缺乏安全感的人是自己,那么自己对于自己的爱护和自我成长是最重要的,因为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够让自己更加的值得被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9
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自我疗愈的方法

抑郁症、轻生者,你的身边是否存在这样的人?我想回答是肯定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身边会遇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案例。那么为什么呢?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身体病痛、学习事业不顺、感情困扰、生离死别等等。这些过往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即使变成了过去,也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并在某些场景中被触发和呼唤出来,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新的伤害。

有的人问题严重了会求助于心理医生,但是不一定能够得到预想的结果。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察觉到自我治愈的力量。即使是通过心理咨询,也不过是在心理医生的引导和帮助下,擦亮心灵的镜子,发现真正的自己,并进行灵魂和心灵的治愈。

有位中医说:「病人的病如果好了,不是大夫治好的,而是病人将自己治好的。因为身体本来就有自我疗愈的功能,大夫只是去重新启动这个功能。」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佛法的修持也是如此,并不是用各种法门、念佛、诵经来净除、压抑心中负面的问题;而是利用这些法门,来启动自己本来就一直圆满的清净心。如果有一天,你开悟了,主要也不靠师父一个因素,而是你自己启动了心的自我疗愈功能——相对于还没被认识的清净心,烦恼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而已。

自我疗愈是每一个生命本身就具有的能力,就如同身体受伤也可以自我愈合一样。当我们沮丧、抑郁、恐惧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不是失去了这份能力,而是放弃了自己的这份疗愈的能力,忘却了自身存在的能量。

真正的心灵疗愈,就是发现原来自己的心从来不曾缺失过什么。佛陀、菩萨、师父,只是帮助你启动你本有的「心」功能而已!

查阅了很多方法,列举如下,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人。

1.内观自我的情绪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看清自己

有些人在跟伴侣大吵大闹之后会马上后悔,同样的一句话,心平气和的说和愤怒的说显然效果不同。所有的道理都知道,为什么当时就做不到呢?

人生总是有起有伏,情绪伴随着每个突发事件而来。每个情绪都有来源,每个症状背后都隐藏着过去。

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以开始训练自己,内观自己的情绪。

最开始的训练可以有意识的,可以每天给自己固定时间,每天这个时段,自己观察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先从不同的情绪开始观察。以下从不同的情绪观察开始举例:

先从自己平静的时候开始,当我们在散步或者头脑中放松,空无一物的时候。观察自己的内心,感觉自己是平静的、平和的。告诉自己,我现在是平静的、平和的。

然后我们可以从可以带给你正能量的情绪开始观察。当你高兴的时候,喜悦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在高兴以及为什么高兴。

最后从带给你负面能量的情绪开始观察。比如当自己愤怒的时候,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开始愤怒了,我感觉到怒火中烧,我想打人、骂人。当你悲伤的时候,告诉自己,我现在很难过,我想哭。

通过不断的观察自己的情绪,我们能够感受到情绪的能量在身体里流动,这个能量能带给我们的灵魂和身体什么样的刺激,感受这份刺激。

当你真正能够观察到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你发现你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快乐点,当你觉得难受的时候,你可以去做这些让你感受到愉悦的情绪的事。并且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归属。

2.冥想是一种自我催眠和治愈的过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你通过观察认识了自己,清晰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而且愿意为改变自己的生命做出努力。接下来,疗愈的关键就是要重新回到过往伤痛的事件中,重新经历过往的伤痛。因为我们体验过去的愤怒、悲伤常常被打断,所以过去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还没有体验结束,头脑才会一再的重现过去,只有当我们把应该体验的情绪体验完毕,才会放下心中的负荷。

大多数的心理学理论都支持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而大多数的伤害也都集中在童年时期。有些成人认为是很次要,或者与孩子没关系的事情,却给孩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比如阻止孩子哭泣、打骂孩子、父母偏心、父母长期不和、争吵甚至离异。

很多人都认为在理论上都认为自己是应该爱父母的,而父母也是爱自己的。但是因为父母当初无心的伤害阻碍了这份爱的流动,导致了内心深处和父母有深深的、无法逾越的隔阂。这是因为我们虽然已经长大了,但是内心还是有一个受伤的小孩,这个小孩在抗拒与已经年迈的父母进行感情交流。所以我们能看到大多数人都是在本着“孝道”在孝顺父母,而不是在“爱”父母。

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冥想回到过去,再次经历伤痛,拥抱内心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孩。冥想的方式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回忆与冥想不同的是,你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回到过去,找到自己。

冥想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配合轻松舒缓的音乐和宽松舒适的衣着,为了避免睡着尽量不要躺着,可以靠坐或者打坐。

给自己一个提示,比如从五倒数至一,进入深沉的潜能状态,到了自己感觉该结束的时候,从一数到五,结束整个练习。

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看不到自己,那就试着去看过去伤害你的人和事,不动声色的观察他们,从能想得起来的,到那些已经遗忘,或者选择性忘记的;从容易面对的,到那些很难面对的......像拨洋葱一样,需要过程和时间,直到找到你自己。

有的“内在孩童”是抗拒的,抵触交流,并且封闭。你可以什么都不用做,静静的坐在一旁,陪伴着自己,陪伴着自己的情绪。直到过去的自己放松警惕,从防御机制后面走出来,开始倾诉甚至哭泣,去拥抱自己,告诉自己受苦了,感谢自己能够坚持下来,赞美自己,接纳自己。

疗愈的重中之重就是和父母的关系。也许你现在和父母还不错,也许你没有和父母一起住,也许父母已经离开人世,但是那个“受伤的小孩”还在你的内在。需要回溯到过去,重新经历,释放那个伤痛,用爱拥抱内在那个小孩!

所有生命中放不下的人和事,都需要疗愈。疗愈就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对过去说“谢谢”,不再背着过往沉重的包袱,影响现在的生活。

自我疗愈是个过程,需要对自己有耐心。有时经历过那些伤痛事件,觉得自己可以放下了,可以过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到那个人,再想起这个事情,心里还是无法过去,就要继续做这个过程,因为负荷就像拨洋葱一样,外层的剥掉了,更深层的会出来。何时算彻底疗愈结束?记忆还在,但是不再困扰你,负荷没有了。这就是疗愈。
第2个回答  2020-09-29
首先,第一个阶段是连接,连接内在小孩,看起来是最简单的,但是在某些忽视自己身心的个案身上,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第一点,个案自身可能怀疑内在小孩的存在,也就是说,不想看到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这时候会用理性来保护自己,哪里有一个所谓的内在小孩?还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或者会强调,过去的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去看又有什么意义?的确,并没有一个外面的小孩,存在过的现实也无法改变,然而留存在记忆里的受伤害的身心感受以及这些身心感受对我们的当下产生的影响,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回溯过去的目的,不是反刍创伤,更不是为了沉浸在创伤里。切开结痂的伤口,对谁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当创伤极其深重,而麻木和冷冻,已经成了惯有的保护模式的时候。这时候,回溯是难的,然而也是更加必要的。回去看到听到感受到自己真实的感觉,允许那些伤痛的浮现,就好像是伤口下的脓水,切开伤口,是为了允许这些腐化的部分放出来,然后包扎上药,让伤口真正的愈合。

接下来,过了案主这一关,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内在小孩的拒绝连接。就是我在《内在小孩的几种类型》里强调的冷漠型极其衍生的恐怖型内在小孩。这类小孩连接起来通常比较困难,他们会拒绝沟通,不听不说不看面无表情,无论怎么尝试,就是保持这个状态,或者恐怖型会变出吓人的样子,来拒绝。这时候,需要引导需要疗愈的技巧,然而,最根本的是需要带动案主的耐心和对内在小孩的接纳以及无条件的爱。通常,我都会说,“就这样陪伴他呆一会,对,就是这样简单的仅仅就是陪伴他呆一会儿,什么也不必刻意去做,就这样跟他在一起”。有了这样一个基础的接纳和陪伴之后,才可能有进一步为内在小孩解冻。而大部分案主的问题是,对内在小孩有期待和要求,很焦虑的渴望“疗愈”或者说“改变”,这时候我要做的,就是陪伴大家,先来释放自己的焦虑感,然后,逐步的带出对内在小孩的接纳和爱。而这,也是之后的疗愈的基础。

连接到内在小孩之后,第二阶段就是倾听,允许内在小孩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个部分原理也还是很简单,就是允许创伤浮现,允许脓水流出来。

这个阶段,内在小孩可能会很情绪化,比如愤怒,比如自怨自艾无比委屈,比如恐惧充满担心和忧虑,也可能对自己充满罪恶感对他人充满愧疚感,或者企图做拯救者等等,这些类型的具体解释在《内在小孩的几种类型》一文中有详细说明,此处就不再赘述。

这个阶段首先要允许内在小孩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而不加评判。具体到每种情绪,处理的方式,需要有所差别,但接纳和允许都是前提,情绪没有好坏,情感是在经历和碰撞中自发的结果,无法用理智或者道德来一下子扭转,因而这个接纳和允许,是一个基本的尊重和前提。而对内在小孩情绪和感受的切身的体会和接纳,也是跟内在小孩进一步建立信任感和亲密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有下面的转变。

接下来的第三阶段就是沟通和转变,这个阶段也是重中之重,也就是消炎上药包扎的过程。如果疗愈,仅仅停留在第二个阶段,就会造成对内在小孩的过度认同,用内在小孩来面对生活,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糟糕的现实问题。比如对父母充满愤怒,关系恶化,或者我行我素,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造成工作和人际关系的破裂。

曾经有不止一个个案问我,不是很多教导说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吗?那我听内在小孩的话,他不喜欢这个人或者这份工作,我干嘛还要跟他来往/听他的安排/继续做这份工作?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混淆就是“倾听”和“听话”,倾听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们需要听到内在小孩的声音,包括她的需要,甚至她的不喜欢,但是倾听不代表我们要所有一切按照内在小孩说的去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29
一定要好好的,把握住自己的人,人生就可以了,只有真的知道自己的内心需要的什么
1.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何必事事那么在乎,更不必处处那么计较。人这一辈子,不过百年,没必要过分苛求什么,奢望什么,做你想做的,爱你想爱的,努力过好每一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远望天边云卷云舒。苛求太多,烦恼就多,奢望太多,痛苦更甚。

2.人生没有满分。就像背着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箩筐,因为装不满,我们才会不停地采摘,收获才会越来越多。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作践了自己,伤害了岁月。

3.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而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得到,那只是体验罢了。经过的,即使再美好,终究只能是一种记忆;得到的,就该好好珍惜,然后在失去时坦然地告别。

4.人的烦恼就12个字: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举棋不定;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其实痛苦并不是别人带给你的,而是你自找的,学会放下,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5.人的一生,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生苦短,好不好都不必遗憾,乐不乐都不要失望,过得好是精彩,过不好是经历。人生在世,一辈子不长,只要你尽过心,用过情,也就不必遗憾,更不必悔恨。值了就够了!

6.人就这么一辈子,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多。学会放手,甘愿舍弃,才能真正的得到。得与失,只是相对而言;认为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觉得失去时,也许正在得到。凡事看淡一点、想开一些,一切随缘、随心;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

7.人生就像坐火车。车到中途,上上下下是常事,多少人彼此擦肩而过之后便老死不相往来,只有知心朋友和爱你的人一直陪你走向人生的最后一站。不要太多忧郁,不要太多在乎,真正值得你在乎的人事,总在你的左右。人生的火车,到一站看一处风景,不知不觉已是终点站。随缘,知足,人生旅途才会充满幸福。

8.人生一场,输了什么,不能输了心情。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质量。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都会杂乱无章。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让坏心情贬低了我们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能力,扰乱了我们的思绪,暗淡了人生的方向!
第4个回答  2020-11-23
治愈自己的内心,完全靠的是自己。我建议你可以使用一下心理疗法
个体的行为是从社会环境中学习得来的,心理与行为异常是错误的和不良的社会压力影响的结果,故也应可以用学习的方法来消除。
2、及时发现员工的不正常行为,如神经官能症和妄想症。
判断的依据有:
1)日常生活中:不稳定的愿望意向、动机,对人对事的态度变化无常;
2)判断方面:浅显,优柔寡断,意志力衰退;
3)行为上:力求引人瞩目、哗众取宠,为此而不断撒谎、吹牛、故弄玄虚;
4)心理状态上:情绪极端化,喜怒哀乐变化无常,可以从极度兴奋一下子转为忧郁绝望或相反;
5)意志方面: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
3、诱导对象畅所欲言,使其心情舒畅,了解其心理与行为异常的真实原因。
大部分患者的内心是很苦闷的,有的人由于幻觉、妄想,因而疑心重重;有的人因数不清 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焦虑紧张。
对病人善加引导,仔细倾听,使他们积郁多年的思想苦闷得到发泄,症状就会得到减轻。
4、向患难与共病员工说明治疗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鼓励其以最大的勇气配合心理治疗过程。
5、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有:
1)解释。指通过收集资料,根据科学的原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对象说明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性质及其规律,消除其曲解和误会。
2)鼓励和安慰。即给予同情与支持,使他们感到有人了解自己的痛苦,从而感到有依靠。
3)保证。及时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用充满信心的态度和坚定的语调,对员工产生多疑或焦虑的若干问题,提出保证甚至承担责任,以消除其异常情绪。
4)暗示。通过一定的方式,含蓄地、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员工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行为规范;
6、病人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弱点,积极地进行自我锻炼,改变思维方式、本性、气质与生活习惯等,以巩固已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