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鼻祖—老弗爷

如题所述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的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

他是父亲和后妻的长子,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1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6年里,母亲又生下了4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1个儿子亚历山大。

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进行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初高中一贯制)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

1873年秋,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专业。在这里,他把名字从西格斯蒙德改为了西格蒙德。在这一阶段,他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还认真阅读了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否定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著作,还听了布伦塔诺(用内省法研究完整意识过程即意动心理学)的课程。从大学第三年开始,他开始到恩斯特·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学习生理学。

1879年,他被军方征召从事了一年的医疗服务工作。

188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学校毕业。

毕业后,弗洛伊德在布吕克的实验室工作了1年。

1882年6月,和玛莎·伯奈斯订婚。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

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跟随梅涅特学习精神病学。

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

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法国巴黎萨彼里埃医院(Salpêtrière)跟随让.沙可学习精神病学,这次经历让他大开眼界,学习了很多。

1886年2月,他返回维也纳,他想把自己在巴黎的见闻讲给维也纳的同行听,但是他对自己见闻的介绍遇冷,如同精神分析产生之初也没有得到大家一种高度的拥护和认可。先进的思想,超越当时时代的认知往往最初不会广泛的接受,开始的冷板凳是必经之路。

1886年春,由于经济原因,他开始以精神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同年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成为一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后来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就师从安娜·弗洛伊德。

在巴黎跟随沙可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 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治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的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发现了催眠疗法的奥秘,揭示出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的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亲自到法国南锡,试图向多年应用催眠术的法国医生们求教,他说服一个病人跟他一块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这次治疗这位女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 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 年,在其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种分析结果导致 1900 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出版后的 8 年间只售出 600 册。而弗洛伊德从中只获得相当于 209 美元的稿费。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技术。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后试用了聚精会神的技术,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额头上并促使其回忆;布洛伊尔使用的宣泄的技术,即发掘个人问题并以语言表达出来而获得不良情绪的摆脱和释放。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年过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却几乎没有多少发展。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学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分析学家,包括 A.阿德勒、O.兰克、费登、和 C.荣格。

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而这一事实又不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和急诊而瓦解。兰克被开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 年离开这一小组建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于 1914 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个人看法 :弗洛伊德的母亲是暴脾气,暴脾气会控制欲很强,弗洛伊德也深受影响,有控制欲,一旦不可控就会不理解,赶出自己的活动范围。让其与自己无关。

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可能是他流传最广的一本著作。这本书探讨了种种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现在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论都没有达到这一步。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书中所揭示的许多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以及许多简单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

1905 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之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用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的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 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 欲以及其与*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招致了对弗洛伊德的嘲讽,他被看作是一个满脑子淫秽念头而邪恶下流的人。医学机构联合起来抵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本人也成了当时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

1909 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 G.S.霍尔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该校20年校庆和举办系列讲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是他唯一的一次访美,同时他公开露面也仅有这一次。在这期间弗洛伊德建立了关于人格发展和婴儿*幻想的理论,精神功能规律的理论,以及关于精神分析过程的观点。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仅次于《梦的解析》。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爱意识和动机。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 5 种杂志、150 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声望从 1919-1939 年一直处于顶峰。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人格理论。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与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的头脑仍然十分清醒,并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述。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他夸大问题来毁灭灵魂。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A.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于伦敦。

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

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具有逻辑 ,时空规定 和现实*,冰山水面上可见的部分。

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冰山水面下为露出水面但是仔细观察可以看见的部分,在水面和海底看不见部分之间。

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海底的那部分冰山。

指原始的自己,包括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八戒直接表达欲望,喜羊羊中的懒羊羊。

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悟空自我价值实现。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他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唐僧站在道德至高点。

答:自我

本我占上风,我行我素,放飞自我,需要钱就抢银行,想干啥干啥。会导致冲动型犯罪,攻击行为以及冲突的产生,最终给有机体身心带来伤害。

超我占上风,很克制,过于在乎达到完美的标准,不会有攻击*。但是会内疚,自责,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思想包袱重,《小职员之死》之中小职员一样,产生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带来消极的情绪,最后抑郁自杀。超我极端化就是完全不顾现实,追求理想,走极端。

自我比较强大,兼顾本我超我就说比较理想的状态。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生的本能包括*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 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 心理期发展论。

口唇期(oral stage):0—1岁,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的需要。

肛门期(anal stage):1—3岁,此期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器期(phallia stage):3—6岁左右,此期儿童 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 需求集中于 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底普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潜伏期(latency stage):6—1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岁到18岁。青春期 器官成熟后即开始, 需求从两*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

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从催眠术中演化而来,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梦去解析其隐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一是感觉刺激;

二是发梦者在清醒时的所思所想;

三是本我的冲动。

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作为科学家,严肃认真,不怕修改自己的观点。

作为领导人,专治暴戾,任何偏离其观点的理论都是反叛,轻则痛斥,重则驱逐门外,憎恨终生,导致与阿德勒的分道扬镳,荣格自立门户。

人格在五六岁时完全形成,与后来经历无关(那是不是再不用活下去,因为没什么变化);

影响人格的是本能,社会文化影响不大(那人是不是可以脱离社会生活?);

弗洛伊德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既人在很大程度上为本能和无意识控制。

参考资料

[1] 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史[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461-2.

[2] Muckenhoupt M. Sigmund Freud: Explorer of the Unconscious[M]. OUP, 1997.

[3] "Freud, Sigmund"[CP/DK]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3.

[4]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293-314.

[5] Tansley A G. Sigmund Freud 1856-1939[J]. The British Royal Society.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41, 3(9):246-75.

[6] 黧黑. 心理学史——心理学主流思想的发展[M]. 陈仁勇, 译. 台北: 野鹅出版社, 1987: 264.

[7] 波林. 实验心理学史[M]. 高觉敷,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813-4.

[8]许燕.人格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1日第1版

[9]中国慕课网人格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版本公开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