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交边界感?它有多重要?

如题所述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所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边界感是兴起的新词汇,它的意思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 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他/她可能会无意识地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该有的界限,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 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理解的边界感:

一. 边界感不清的原因

1.0~7个月的婴儿是无法分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这个时期的我们没有边界感,我们会觉得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自我与外界的客体混在一起,1岁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挥手的时候开始知道“我的手是我的”,“地板不是我的”,开始对于自己与客体有了一定的区分,我们开始认知到自我的边界,甚至发现自己哭的时候,别人并不像自己一样饿,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感觉到别人跟自己是不一样的,边界感不清也是在孩子这个需要建立边界感的时期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父母过度的满足孩子,孩子就会认为,我的需求别人应该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

(2)父母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的问题都是我导致的,我需要为别人负责;

(3)父母对于孩子过于冷漠,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会过度的讨好取悦或者依赖他人;

(4)父母对孩子过于忽略和回避,孩子会过度暴露或主动卷入到与自己无关的关系中。

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边界不清的人际模式,是自己陷入人际关系的痛苦和挣扎当中。

二. 边界不清的种类

对应以上四种边界不清的原因,导致人们有九种不同的边界不清的表现:


(1)控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人际界线不清、暗示性高的人会接受别人的纠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和意图压抑掉。一个人越不了解自己、越压抑自己,越容易受暗示,越容易人际界线不清。

2)过度忠诚

忠诚于某人,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一部分,把自己交给对方,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其实,你是你,他是他,只要对自己忠诚就可以了。人际界线不清的时候,人们也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这种情况在朋友和恋人之间非常普遍。

3)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4)依赖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这种人,一般不是依赖所有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

5)讨好

讨好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在关系中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不安全感。

6)共情

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但是,完全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有一种人,以为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

7)过度阐述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总是倾向于寻求各种意义。但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很多关系是难以阐释清楚的,但有的人总是试图去定义关系,阐释各种小事的意义,及对关系的影响等等,过于敏感,过于神经质。现实的人际关系是靠效果来维系的,与意义无关,强调意义的阐释而忽略效果,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8)主动卷入

有的人特别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窥探隐私、过度暴露都属于侵犯隐私,它打破了人际界线,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侵犯了别人的心理空间。甚至,有些人在很多情况下以隐蔽的方式主动卷入某个事件,得以窥探隐私。

(9)过度暴露

与关系密切的人分享秘密、谈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无可厚非。但若在不熟悉的人之间暴露自己的私密事,就会给他人带来不适感。这种自我暴露显然是压抑太深所致,需要一个合理宣泄的途径,否则会引起他人反感。


三、怎样建立自己的边界感

(1)了解自己的底线

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就没办法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合理的设定边界。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自己身体上的,情绪上的,心理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承受限度是多少。

2)认识边界被侵犯的信号

心理学家Gionta发现,如果你产生了以下两种感受,那就说明别人打破了你的边界。这两种信号灯感受是:不舒服(discomfort)和愤恨不满(resentment)。想要做一个有原则有边界的人,你必须警惕这些时候。如果你在和一个人打交道,或者在某个场合里,觉得自己不舒服和不满的感受已经到了6分以上,你就要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感觉那么差的?我和TA的互动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TA对我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3)直接说出来

和有些人在一起,想要保持边界是不需要直接了当的说明的。如果碰上那些与你生活理念,行事风格和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人(比如文化背景不同),很多时候,你就不得不明确而直接得表达出你的边界在哪里了。

4)允许自己说“不”

Gionta认为“害怕,罪恶感和自我怀疑”是我们边界感模糊的元凶。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拒绝,就是因为我们害怕看到拒绝后对方的反应。很多时候,我们的不拒绝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怯懦。我们宁可先答应再拖延,也不愿意直接说不和对方产生不愉快和甚至冲突。所以,要改变这个状况,建立健康的边界关系,你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的价值,包括你的尊严,你的时间,你的精力。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用坚决的态度亮出你的底线。先给自己说不的权力和勇气吧,再难也要说出第一次,之后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5)强化自我意识

边界感这个东西很主观,主要还是建立在你自己的感受之上,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当之前的坏习惯想带跑你的时候,做一次这样的自问自答,坚定改变的动机,强化自我意识来对抗之前的坏习惯。

6)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设定边界这件事情,需要你认可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尊重和忠于自己的感受。你必须骄傲地告诉自己,我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给别人随意挥霍的,我的尊严也容不得别人随意践踏。我们的精神健康状态很大一部分就是简单的取决于我们“开心还是不开心”。

7)坚定果敢

尽管理性上我们知道别人没有读心术,很难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我们还是常常希望故事是这样的,“我不说,你要猜到我在想什么”。其实这样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你帮助他们了解你的处事风格,帮助他们避免了犯不知情的错误。对于发展和维系一段长期关系来说,这种不矫情的做法省时省力省心,而且也可以帮你快速筛选出不适合深交的人。

8)从小处练习

Gionta建议,我们从一个小的,你不会觉得有造成很大损失的边界关系入手练习,再渐渐的把习得的技能用到更有挑战的地方。Gionta再三强调,“不要去挑战你没有办法承受的极限”。


四、总结

阿德勒心理学所阐述的“课题分离”,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要过度地参与到别人的人生课题中。人际关系根本来说是建立在需要和被需要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反而能够增强建立关系的机会。在不同的关系里,我们的边界是不同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好关系中的分寸感。拥有边界感,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才能为自己带来尊重。

愿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建立健康的边界,成就更好的人际关系。共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6

边界感,名词,指一个人对自己责任和义务边界的清晰认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维护这种边界的存在。社交边界感,就是指在社会中,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边界感。 

关于社交边界感的重要性,(我只是个在校大学生,所以我仅谈谈的我的见解,欢迎交流指正哦~)我个人认为什么时候一个人有明确的边界感,什么时候一个人就算是真正成熟了。成熟不是指智力和心理发育完毕,内心世界达到稳定平衡,而是说一个人终于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彼此之间能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

小时候,我们和父母之间没有什么边界感,等我们再稍微大一点之后,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就不再愿意向父母倾诉所有了,他有了自己的秘密。等到我们再大一些,父母过问衣着、爱好、社交生活,我们就会不乐意了,因为会觉得父母在干涉自己的私人生活。有时候双方之间会发生冲突,其实就是我们试图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建立边界感,但是父母已经习惯了越界,这就变成了边界冲突。

那等我们再长大些,步入社会后,也就是当父母对孩子拥有了足够多的信心,认为他可以独自应对生活,彼此之间也就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时候边界就变得非常清晰,双方除了健康和经济之外,很少过问对方的私人生活。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这是父母和子女关系达到了成熟,子女也终于成熟,双方处于一种良性的关系之中。反过来说,如果父母认定子女对自己负有无限的责任,子女认定父母对自己负有无限的义务,那么孩子也就永远无法成熟,因为他根本无法脱离父母独自生存,无论到了多大年纪,他依然是父母家庭生活的附属品。一个人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样。有的人责任感很强,有的人关怀欲很强,这类型的人边界感会变得很弱,有时候会因此造成反感。从接受者的一方来看,责任感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的诸多干涉和挑剔,关怀欲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本质上是一种否定和贬低。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争执,朋友之间的相互指责,同学之间关于责任和争吵,都指向边界问题。我不会幻想人人都能心平气和地划分边界,自如恰当地保持边界感,越界才是生活的常态。如果忍不住要去关心他人,忍不住要去建议他人,遭到反击才能控制好这种心态。如果忍不住要别人帮忙,忍不住要归责于他人,遭到拒绝才能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什么时候冲突消失了,感觉不费吹灰之力也能维护好人际关系,什么时候就是有了边界感,也就算是成熟。

边界意味着自我限制,无论是针对他人,还是针对世界,边界感都是一种约束。在这种约束之下,关系会达成某种平衡。而在这种平衡之下,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这就是自由。不去控制别人,也不为他人所控制;不对全世界负责,也不回避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社会责任。那么人也就得到了解脱,去除了心灵上的压力,可以在无需伤害他人和伤害自己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活着,在别人看来那就是成熟。

第2个回答  2022-04-30

       所谓的“社交边界感”,就是一个人察觉人际边界的感知能力和在社交中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是我们作为人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素质、礼貌和教养。


重要性

是一种体面与礼貌

       清晰的边界是现代性人际关系的体面与礼貌,过于干涉他人,分不清楚边界,看起来不求回报、不遗余力,实则是高度控制欲的显现,是越界不自觉地对他人的干扰。古典哲学假定一种不变的信仰犹如精神的雕像可以形成人们的人格,学会尊重人际边界也是避免道德性“绑架与控制”。三毛曾说过,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畏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地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在任何一段关系里,只有双方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对方的人格,不越界,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大家才能愉快地相处。

是一种能力与智慧

        远而不疏是种能力,近而不入是种智慧。一个人具备了边界感,就是具备了极高的修养。不随便插手别人的事,也不干扰别人的生活,即使他离你的生活很近,却会让你有莫名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于丹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和人间最好的境界。”边界感并不会让我们变得陌生,反而会让我们的相处变得更舒适。恰如其分地拿捏边界的微妙之处,是衡量一个人行走于世的智慧。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博士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有四种距离,由疏到近分别是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每一种关系都有边界,边界感并不会让我们变得陌生,反而会让我们的相处变得更舒适。一个没有界限的人生活是混乱的,他会为别人承担责任,会过度掌控或顺从,想要改变别人定会为自己的无力而沮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5-01

人际交往是有边界感的。这个边界,是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分割点。有边界的人,会躲,会反抗,也懂得尊重人。一群有边界感的人相处,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  社交边界感就是两个人之间即使再熟悉,再亲密,都有自己独立的部分,这个部分你必须尊重,不能随意侵入,不拿自己的标准跟习惯去要求别人。——这就是一种令人舒适的社交边界感。

基本的社交礼仪是当代每个年轻人在社交场合应该遵守的,下面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关于社交场合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不随意探听他人隐私

每次逢年过节,面对亲戚们的灵魂拷问,我们通常会感到不适。因为这涉及到自身敏感、隐私的话题。学生时代,我们会被问到成绩之类的话题,原想着长大了就好了,没想到更多的问题接踵而至。“工资多少”“为什么还不找个男朋友/女朋友?”这些问题便更让人烦心了。不随意打听别人的隐私,是对别人的一份尊重。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愿意把这些私人的事情分享出来,不问,不说,有边界感便是最大的尊重。

二  不确定的话不轻易说出口

我们会习惯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加入自身的想法,可能会产生流言或者误会,最终成了伤人的利器。时常有网络上的新闻令人发指,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这些谣言一传十,十传百,最终成为了杀人利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我们在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不确定的话不要随便说出口,这样才能不对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三  别人说话的时候学会倾听

少打断,多倾听,是对他人的尊重。有时候,朋友的倾诉仅仅是为了释放情绪,我们需要扮演的角色是“聆听者”。在对方与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聆听他的心声,给他一点精神上的支持,或者有用的建议,而不是泼别人冷水,雪上加霜。

四  开玩笑要适度

注意对象、场合、尺度。你所认为的玩笑,可能是别人的伤痛,别以“开玩笑”为名伤害他人。在交际中,以善意、友好的戏谑形式表现出来的玩笑可以让大家开怀一笑,活跃严肃的气氛,拉近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但开玩笑如果越过了应掌握的尺度,失了分寸的话,则往往弄巧成拙,反而影响双方的感情。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握好社交边界感,不要让大家都感到不舒服。社交的边界感,不是疏离,而是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

所以,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才是我们从现在应该开始做的事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4-25
边界感是界限,也叫分寸。即“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边界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法则。
心理学上,“边界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无形屏障。
有人说过,悬崖的边界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淹死人。
现实生活中,边界感薄弱也是在消耗自己,无形中也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
1、适时说“不”,守护自己的边界。学会拒绝,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边界通常是通过拒绝来标识的,拒绝可以委婉也可以直接,重要的是要让对方意识到,这是你的地盘,别人没权力进入。
2、确认你的感受。保护自我边界。情绪和感受都是自己的,如果被他人侵犯来边界,需要问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我为什么有这种感受,确认自己真实的想法的过程,也是保护自我边界的过程。
3、适可而止,尊重他人的边界。敲不开的门,再敲就不礼貌来。管控欲太强,希望别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做事。时常介入别人的生活,为别人解决人生大事,自认为热心,按前门后为别人着想,最后却是遭人嫌弃,委屈了自己。那么就适可而止,把精力聚焦到自己身上,更为明智。
4、减少对关系的依赖,更多地爱自己。如果不想让别人影响我们,那别人就无法侵犯我们的边界。怎么说怎么做是你的事情,我没法控制,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减少对所有关系的依赖,学会肯定自己,驾驭自己的生活。
人际关系根本来说是建立在需要和被需要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反而能够增强建立关系的机会。
在不同的关系里,我们的边界是不同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好关系中的分寸感。拥有边界感,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才能为自己带来尊重。
愿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建立健康的边界,成就更好的人际关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