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鸟鸣涧》的诗意是什么?

如题所述

《鸟鸣涧》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一、古诗原文

《鸟鸣涧》

作者:王维(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二、白话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扩展资料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鸟鸣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2

1.“人闲桂花落,”花落本无声,声由心生;人行本不闲,闲自空来。世界是一面镜子,忠于反映自己的心。

闲得去发现春桂的掉落,虽说这句诗并没有将其作一个因果律的对比,但的确是能让我隐约感到桂花源自人闲而落,人不足闲,桂亦不落。 

2.“夜静春山空,”夜静是缘于山空,但山真是空的吗?不,有涧有鸟,还有花、有树……有很多实物。问夜哪得静如许?为有心头空自来。山空,亦是心空;夜静,即是心静。诗眼於此,文艺的魂在此,诗心却并不在此。 

3.“月出惊山鸟,”这一句才令我最为惊诧。死理性派会举出各式各样之例证去驳斥这个看似不实的认知,所言甚是“鸟的大脑视觉中枢神经元接受生物电信号的反应灵敏度未超过某个阈值”“春月的月光折射在对流、平流层的变化”之类,这就使诗失去诗趣,人失去诗怀了。月出惊动的不是山鸟,而是“诗佛”王维的心。

4.“时鸣春涧中。”这句话,即刻将王维用前三句放逐的心的永恒拉回了,画出了一条漂亮而极简主义的曲线,这个函数就叫《鸟鸣涧》。鸟惊则鸣,人空则静;看春涧而闻鸟鸣,观自心而闻其本。断续的“时”,流出一汪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