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学语文课文中文言文的词义?

如题所述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

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如《窦娥冤》,“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上文有:“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完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可见“凉浆”即“浆水饭”。如离开文章解为“冷酒”、“薄酒”就错了。《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例(1)“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如用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例(2)“高”后带宾语,可见“高”是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

例:“甚矣,汝之不意。”(《愚公移山》)这句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惜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如“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造”。

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规律可循的,据其法则推断词义,往往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六国论》“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之义。《察今》“悖乱不可以待国”是同义并列,可知“悖”即“乱”的意义。

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如:“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下”,“长”“沉”义相反,“长”为“高”义,“沉”应为“深”义,不应解为“沉没”。

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2)往往而死者相籍也。(《捕蛇者说》)

(3)卒中人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例子中的“往往”均表空间概念,显然与时间的“时常”义不同,可抽象出共同义“到处、处处”。以大量的语言现象为依据,通过分析而概括出的词义,是可靠的。

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孔子师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疱”“师”指术业,“丁”“襄”是人名,“庖丁”解为“厨师”不如解为“名为丁的厨师”准确。

10.假设句逗推断词义

(1)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2)予在患难中间,以诗托所遭。(假设句逗来与上文比较)

标点不同,词义有别,比较之后,可确定例(1)要妥贴,即“间”是“间或”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