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让孩子养成不爱做家务的习惯?

如题所述


看到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越长大反而越懒了,对劳动失去了兴趣,殊不知正是自己浇灭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家长怎样打灭孩子劳动积极性的?

1、孩子爱劳动会耽误学习

很多家长认为,何苦让孩子挤出时间劳动从而耽误了学习呢?更何况劳动这件事,船到桥头自然直,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殊不知有些上了名牌大学的同学连自己衣服都不会洗。

其次,父母认为教孩子劳动需要花费时间,一时半会儿也学不会,而且孩子练习洗碗不知道要打破多少碗碟,拖地时地面波光粼粼还会导致地板发霉,有这功夫,还不如自己动手做了。


之前网络上有一个大学生自理能力差的问题引起了热议。

大学生每次都会心安理得把所的脏衣服、床单大包快递回家,而且父母每个月都需要坐高铁到学校寝室帮他收拾衣物,否则他就会把各种杂物与脏衣服、脏袜子堆积在一起,他这种“脏乱差”不仅受到室友的鄙夷,而且其人际关系也很糟糕。


2、为劳动明码标价

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会采取金钱的方式给家务活明码标价,例如,洗碗一次2元,倒一次垃圾2元,扫一次地3元等,或许这种方法刚开始效果不错,但日子长了,性质就变了。

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爸爸夏东海在家里实施了一套零用钱的分配法,谁家务做的越多,得到的零用钱就越多,此举一出,效果果然不错。

但没过多久,三个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零用钱,做家务是只要求数量,不在乎质量。比如孩子一天下楼十次,用掉十只垃圾袋……

美国儿童行为研究专家发现:在孩子劳动的问题上,如果家长总是用金钱作为“续航力”,为他们的动力充电,第二个星期的动力就会下降到第一个星期的60%,如果父母不增加酬劳的话,到第六个星期,其动力只剩下8%。


3、父母对体力劳动者的鄙夷

有些父母自身会对体力劳动者充满鄙夷,在他们面前感觉高高在上,而家长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让其对劳动分出三六九等来。

还有些父母在面对扫街阿姨时。还会教育孩子说:“瞧瞧,这就是不好好学习后果,你若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想他们一样做卖体力的工作。”

实际上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家长需要让孩子尊重体力劳动者的付出,且要以身作则,这样不仅能驱除孩子的无能与惰性,滋长自信,也能赢得周围人的尊重。


说到这里,不少家长可能要问,我早已明白劳动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可是,要培养孩子爱劳动,不懒惰,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

为了让孩子不犯懒,简单说教不能解决问题

家长如果每天唠叨孩子要热爱劳动,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就像每天唠叨他们有没有好好学习一样。

1、与孩子一起干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窝在沙发上,指挥孩子干家务,或者父母埋头劳作,分配孩子去做另一件不熟悉的家务,不仅会挫伤他们劳动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其逆反心理。

建议家长可以将平时的亲子交流与劳动结合起来,例如,做晚饭时,让孩子打下手等,这样不仅令他们体味到幸福与充实,同时也能感受到劳作带来的成就感。


2、对孩子的劳动感到欣赏

儿童行为专家认为:当孩子做出正向性的好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与赞美,不仅能强化其认知,还能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妨对孩子道一声谢,让其更深地领会到能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非常值得自豪。


3、允许孩子的失误之处

说起孩子“越帮越忙”的问题,沏茶打翻了杯子,做菜做出糊味等,有些妈妈则会忍不住发脾气。

但家长要知道的是,在劳动的时候,试错的过程,也是反省的过程,更是增长智慧的过程,对此,父母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家长互相推卸责任,都不喜欢做家务,不给孩子起好的表率。或者家长把左右的家务都做了,不让孩子一起参与劳动。
第2个回答  2020-10-09
1 家长太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孩子从小就会养成不爱劳动的习惯。2 家长总是教育孩子要以学习为主,别的什么都不让孩子干。3 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干家务太慢,而且干得不好,就不让孩子干,渐渐的孩子自己也不喜欢干家务。
第3个回答  2020-10-09
家长什么都帮孩子做,很少叫孩子帮自己忙,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有就是,孩子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能力。还有就是父母太溺爱自己孩子,从来不用孩子去做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