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主义浅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一、定义

“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是一个“舶来词”,有两种解释,一个是post-humanism,另一个是posthuman-ism。post-humanism的侧重点强调在humanism(人文主义)之后,这是基于西方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来探讨人文主义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些弊端,二元对立思维的弊端,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康吉莱姆等人的一些思想就体现了post-humanism。

而posthuman-ism的侧重点强调的是posthuman,也就是后人类,这是基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各种科学技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科技的发展给人带来了新的生命形式,比如赛博格(Cyborg-唐娜·哈拉维),人类似乎已经进入到下一个进化阶段,似乎已经开始脱离了当下的生命形式,因此,我们开始变成了“后人类”,也就有后人类主义一说。

二、为什么需要后人类主义

由生物遗传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神经科学等交织建构的网络,已把我们牢牢捆绑。电脑算法速度已近光速,远超人脑;人机围棋大战,人不敌机器的结果;换头手术的开展;以及其它无数起初令人震惊,逐渐因泛滥而使人麻木的科幻电影情节,正悄然变成现实。这一切将深深撼动我们。我们已处在“后人类状况”:人看似不证自明的主体地位将被技术的发展所模糊,在一个新时代里,和人有关且早根深蒂固的观念,将岌岌可危,重新被质疑,再次落入悬而未决的境地。甚至,人类本身也需重新定义。

为此,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的罗西·布拉伊多蒂教授在2013年出版了《后人类》一书,针对后人类状况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考。昔日约定俗成且普遍流行关于人的观念,濒临破产。那么就应“引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一种思维方式的质变,思考关于我们自己是谁、我们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与地球其他生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的共同参照系的基本单元应该是什么……”。在这样的初衷下,罗西·布拉伊多蒂进行自己的书写。

她首先反思了过去的相关观念,认为应破除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论,清除它们的残余。人文主义滥觞于古希腊罗马,后经基督教经验哲学融合宗教思想,再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而深入人心如日中天,成为西方近代以来普遍的意识形态。再加上现代化过程中,技术的突飞猛进,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得以真正落实。人变得自大,认为有无限能力完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人之外的客体都应服从人类的统治。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有些狂妄自大,并无特别过分之处。但细细审视,会发现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论玩弄意识形态的诡计:把特殊说成普遍。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论是欧洲中心论的延伸,它的话语标准完全建立在欧洲人之上,正如其凝聚在达芬奇的画作《维特鲁威人》上的,是一个强壮的欧洲白种男人。也就意味着,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论是排他的,人类之外的动物和自然都是人类发展的资源,注定要被开发利用。在这样的视角下行事,造成许多罪恶和战争,也使人类陷入生态危机。

统治我们几百年的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也绝非可以轻易能打发掉。但到了当代,由于新技术迅猛发展,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论被逼入死角。齐泽克曾谈到过哈贝马斯遭遇到的一个困境,他想维持人文主义传统,但被生物遗传学拖入悖论。人文主义推崇自由和尊严,但生物遗传技术可直接对人类基因改码,干预人类的生活,进而改变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这样人变成遗传技术驯服的客体,甚至成为奴隶,无法再自主行动,丧失了主体地位,又有何尊严和自由?哈贝马斯意识到人的自由会受生物遗传技术的威胁,他主张不发展此项技术,可是这样又陷入剥夺人对知识和技术发展,甚至对自我探索的自由。为了维护一种自由,限制了另一种自由;在维持人文主义的传统时,又走向了反人文主义和反启蒙。

当代是资本主义全面渗透我们生活的时代,它总想在一切地方榨取利润。它将人及人身上的生物性能,比如细胞、基因都看成获利的商品。人的一切都被资本殖民了,被商品化。人和物的地位在资本主义面前是一视同仁的,都可被出卖,都不过是获利之物,人和物的界限模糊了。在此意义上,光靠禁止和限制,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去发展基因技术。哈贝马斯应该也意识到了这点。人的一切在数码社会里被视为数据,在经济中和物一道成为榨取利润的来源,全球经济本身就是“后人类中心主义”的。

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作为老旧的理念,已跟不上技术现实的发展,已难以统摄现实社会,也无法为我们走出各种悖论提供支撑。一味片面地坚持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不过一厢情愿。放弃它们,并不意味着肯定资本主义将一切物化和商品化的逻辑,而是构建新的理念,与两者斗争。这恰恰是布拉伊多蒂试图构建后人类理论的雄心所在。

三、后人类主义的构建

(一)斯宾诺莎的本体论

按斯宾诺莎的定义,实体被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分别本身,以及分别的界线总是与别物接壤的这个事实,都必定迟早成为该物之定义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根据新的实体定义,没有任何这样或那样与别物分别开来的具体事物是可以被认为是实体的。实体是一,也是无限。实体是神,也是自然。实体以两种方式向我们显示,或者是作为广延,或者是作为思想。

(二)德勒兹对斯宾诺莎本体论的解读

德勒兹认为,斯宾诺莎的一元论是活力唯物论,物质“由自我表达的欲望所驱动”,整个世界都是一元论宇宙,消解了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论的主客二元对立。

(三)布拉伊多蒂的普遍生命力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揭示,所有生命物质都是智慧、自组织、自创生的,并会自动去与其他生命物质联系。生命必须关注自身的存在,会试图在时间里持续存在下去。这种生命智慧,比作为完整的人的思考还精确无误。所有生命物质都贯穿着一种普遍生命力,在普遍生命力的角度,所有生命物质都是普遍平等的。这种普遍生命力学说,与过去推崇人的“特殊生命力”相对,突破以“特殊生命力”为核心构造的人与动物及非人类生命的界限,也横贯了以前被隔离的物种、范畴,让其重新串联。 布拉伊多蒂强调,以普遍生命力为中心的平等主义,是后人类理论的核心。

(四)布拉伊多蒂的后人类死亡观

在各种新型战争里,如无人机攻击,远程导弹打击。发动攻击者的主体,面对的只是屏幕和数据,但却可以轻易剥夺远方无数人的生命。从生到死,人都处在权力的网络中。

在此情况下,布拉伊多蒂要追问后人类能提供什么:“一个活力论和唯物论的死亡观如何发挥作用?”死亡绝不是终点,它更应视为内嵌于生成的过程。布拉伊多蒂说了段激动人心的话:“生成不可感知标志着被缚的自我的疏散点或幻灭点,它们融入背景,融入中间地带,进入地球自身的激进内在性和它的宇宙共振中。”作为绝对唯物论的后人类死亡观,死亡最终也被看成普遍生命力运作的一部分。凭借此,布拉伊多蒂希望脱离生物政治和死亡政治的枷锁。

布拉伊多蒂的《后人类》绝非尽善尽美,在众多关键之处,常语焉不详。《后人类》最终成为一部宣言,邀请我们继续深入下去。

(五)凯瑟琳·海勒的后人类主义观点

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中指出,后人类并不必然是反人类的,机器和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人类进行决策,这是人类功能的一种扩张。

四、与其它流派的区别

1.后人类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后人类主义主要是政治上的,强调对人类的理解和反对人类的中心地位;后结构主义主要是文本诠释方面的,否认本质的存在,强调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的平等地位。后人类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联系是,都是反对一种观念的中心地位。

2.后人类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流派,而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众多流派的统称,包含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评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的批判与解构;后人类主义是一个清晰的流派,主要对人类中心地位和旧人类观念的批判与重建。后现代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的联系是,同样认为现代化是对人类的一种物化,后现代主义的应对是给予主体更多元的视角,后人类主义的应对是重构人类的概念和反思人类的主体性。

五、总结

后人类主义给予我们的启发是:一、重新思考机械人、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生物、动物等形态与人类的关系;二、如果生命、劳动、决策等都不是人类所独有的,那么何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