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最后的语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1.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才升座,大士以戒尺挥案一下,即便下座。武帝一看,大吃一惊。

这时,身为国师的志公禅师问梁武帝:“请问陛下明白了吗?”梁武帝回答:“没有啊!”志公禅师说:“傅大士已经把《金刚经》讲完了。”

2.

文殊菩萨带着一众弟子来到维摩诘居士的家中探病。维摩诘居士问文殊菩萨:“你觉得,大乘菩萨怎么样才可以证得佛法、入不二法门呢?”

文殊菩萨回答说:“ 在我看来,真正证得佛法、入不二法门,就一切都没有话讲了,一开口就不对! 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

文殊菩萨又反问:“那么,关于这个问题,不知居士自己又是怎么看的呢?”维摩诘居士听后“默然无言”。一个字也没有讲,就这么沉默了一会儿。

忽然,文殊菩萨大声说道:“好啊好啊,一个字都不用讲,这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不二法门啊!”

3.

一天,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有人献了一朵鲜花给他。释迦牟尼手拈花朵,久久一语不发,只是将目光看向众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唯有释迦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发出会心的微笑。

于是,禅就在这一默如雷的“拈花微笑”中产生了,并且演化成为许多世纪以来影响东西方文化和思想非常深刻的一种奇妙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4.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末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未尝说话呢?四季照旧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5.

老子说, 大音希声。 宋黄庭坚有诗云:“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菜根谭》中说:“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 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 鲁迅

浅水是喧哗的, 深水是沉默的。 —— 雪莱

6.

日本著名佛学家铃木大拙博士即将走完他96年的人生道路时说:“人,不一定要伟大,只要成为一个坦诚可靠的人就可以了。

一生能默默地努力工作,到要向这个世界说‘永别’的时候,就让其自然消失掉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伟人——一个平平凡凡的农夫或小市民。除此之外,还要期望什么呢?”

7.静默是最后的语言

著名的禅宗大师宏智说:“沉默寂静,忘记了所有语言。那个清清楚楚、栩栩如生地现前。证得时,它即是广袤无垠;而其本质,却是纯粹的觉知。在这朗然的觉知中,满是纯然反映出的奇迹。

无穷的奇迹弥漫于这种宁静;在此观照中,所有的有意之为都消失了。静默是最后的语言。对一切的响应就是反映它们(表现)。无需任何努力,这种响应是自然自发的……默照的实相,是圆满而彻底的。”

原文为: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默唯至言,照唯普应。应不堕功,言不涉听。默照理圆,莲花梦觉。

8.

四个和尚发誓保持沉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个和尚不经意地说“我决定在我的余生之中保持沉默”。

听了这句话,第二个和尚就评论道:“但你刚刚就说了一句话把这誓言打破了”。

第三个和尚接着对第二个和尚说:“但是你现在也打破了誓言!”

第四个和尚开始哈哈大笑起来,因为其他三个和尚全都打破了沉默的誓言,他也忍不住说道:“好吧,看来我成了最后一个保持沉默的人了。”

9.

克里希那穆提:“ 当思维完全静止,真理便出现了。 惟有当自我不复存在,当心终止了它的活动,也就是说,当心不再受它的自身追逐所束缚,此时思维才会静止。 对美的爱可以表现在一首歌、一个微笑中,或表现在沉默之中;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爱沉默。 ”(《一生的学习》)

10.沉默的价值 (周国平)

(一)

让我们学会倾听沉默---

因为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倾听沉默,就是倾听永恒之歌。

因为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是沉默的,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是超越语言的。倾听沉默,就是倾听灵魂之歌。

世界无边无际,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

(二)

当少男少女由两小无猜的嬉笑转入羞怯的沉默时,最初的爱情来临了。

当诗人由热情奔放的高歌转入忧郁的沉默时,真正的灵感觉来临了。

沉默是神的来临的永恒仪式。

(三)

世上一切重大的事情,包括阴谋与爱情,诞生与死亡,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

在家庭中,夫妇吵嘴并不可怕,倘若相对无言,你就要留心了。

在社会上,风潮迭起并不可怕,倘若万马齐喑,你就要留心了。

艾略特说,世界并非在惊天动地的“砰”的一声中,而是在几乎听不见的”嘘”的一声中完结的。

末日的来临往往悄无声息。死神喜欢蹑行,当我们听到它的脚步声时,我们甚至来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它打了照面。

当然,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诞生也是在沉默中酝酿的。 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

(四)

在两性亲昵中,从温言细语到甜言蜜语到花言巧语,语言愈夸张,爱愈稀薄。达到了顶点,便会发生一个转折,双方恶言相向,爱变成了恨。

真实的感情往往找不到语言,真正的两心契合也不需要语言,谓之默契。

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不独爱情如此。

(五)

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

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六)

智者的沉默是一口很深的泉源,从中汲出的语言之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必含有很浓的智慧。

相反,平庸者的夸夸其谈则如排泄受堵的阴沟,滔滔不绝,遍地泛滥,只是污染了环境。

(七)两位未曾晤面的朋友远道而来,因为读过我的论人生的书,要与我聊一聊人生。他们自己谈得很热烈,可是我却几乎一言不发,想必让他们失望了。我不是不愿说,而确实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应约谈论人生始终是一件使我狼狈的事。

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词的。对于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沉默中独自面对。我们可以一般地谈论爱情、孤独、幸福、苦难、死亡等等,但是,倘若这些词眼确有意义,那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真正的意义始终在话语之外。

我无法告诉别人我的爱情有多温柔,我的孤独有多绝望,我的幸福有多美丽,我的苦难有多沉重,我的死亡有多荒谬。我只能把这一切藏在心中。

我所说出写出的东西只是思考的产物,而一切思考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逃避,从最个别的逃向最一般的,从命运逃向生活,从沉默的深渊逃向语言的岸。 如果说它们尚未沦为纯粹的空洞观念,那也只是因为它们是从沉默中挣扎出来的,身上还散发着深渊里不可名状的事物的气息。

有的时候,我会忽然觉得一切观念、话语、文字都变得异常疏远和陌生,惶然不知它们为何物,一向信以为真的东西失去了根据,于是陷入可怕的迷茫之中。包括读我自己过去所写的文字时,也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这使我几乎丧失了再动笔的兴致和勇气,而我也确实很久没有认真地动笔了。之所以又拿起笔,实在是因为别无更好的办法,使我得以哪怕用一种极不可靠的方式保存沉默的收获,同时也摆脱沉默的压力。

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但我确信其前提是沉默而不是言词。梅特林克说得好:沉默的性质揭示了一个人的灵魂的性质。

在不能共享沉默的两个人之间,任何言辞都无法使他们的灵魂发生沟通。对于未曾在沉默中面对过相同问题的人来说,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话。

事实上,那些浅薄的读者的确分不清深刻的感悟和空洞的感叹,格言和套话,哲理和老生常谈,平淡和平庸,佛性和故弄玄虚的禅机,而且更经常地是把鱼目当做珍珠,搜集了一堆破烂。

一个人对言辞理解的深度取决于他对沉默理解的深度,归根结蒂取决于他的沉默亦即他的灵魂的深度。

所以,在我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对他灵魂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到他有了足够的孕育并因此感到不堪其重负时,一切语言之门便向他打开了,这时他不但理解了有限的言词,而且理解了言词背后沉默着的无限的存在。  1995.12

12. 朱自清 《沉默》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理,用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谁都知道口是用来吃饭的,由人却说是用来接吻的。我说都没有错儿,但是若统计起来,口的最多的(也许不是最大的)用处,还应该是说话,我相信。

按照时下流行的议论,说话大约也算是一种“宣传”,自我的宣传。所以说话彻头彻尾是为自己的事。若有人一口咬定是为别人,凭了种种神圣的名字;我却也愿意让步,请许我这样说:说话有时的确只是间接地为自己,而直接的算是为别人!

自己以外有别人,所以要说话;别人也有别人的自己,所以又要少说话或不说话。于是乎我们要懂得沉默。你若念过鲁迅先生的《祝福》,一定会立刻明白我的意思。

一般人见生人时,大抵会沉默的,但也有不少例外。常在火车轮船里,看到有些人迫不及待似的到处向人问讯,攀谈,无论那是搭客或茶房,我只有羡慕这些人的健康;因为在中国这样旅行中,竟会不感到一点儿疲倦!

见生人的沉默,大约由于原始的恐惧,但是似乎也还有别的。假如这个生人的名字,你全然不熟悉,你所能做的工作,自然是有意无意的防御——像防御一个敌人。沉默便是最安全的防御战略。

你不一定要他知道你,更不想让他发现你的可笑的地方——一个人总有些可笑的地方不是?——你只让他尽量说他所要说的,若他是个爱说的人。末了你恭恭敬敬和他分别。

假如这个生人,你愿意和他做朋友,你也还是得沉默。但是得留心听他的话,选出几处,加以简短的,相当的赞词;至少也得表示相当的同意。这就是知己的开场,或说起码的知己也可。

假如这个人是你所敬仰的或末必敬仰的“大人物”你记住,更不可不沉默!大人物的言语,乃至脸色眼光,都有异样的地方;你最好远远地坐着,让那些勇敢的同伴上前线去。——自然,我说的只是你偶然地遇着或随众访问大人物的时候。

若你愿意专程拜谒,你得另想办法;在我,那却是一件可怕的事——你看看大人物与非大人物或大人物与大人物间谈话的情形,准可以满足,而不用从牙缝里迸出一个字。

说话是一件费神的事,能少说或不说以及应少说或不说的时候,沉默实在是长寿之一道。至于自我宣传,诚哉重要——谁能不承认这是重要呢?但对于生人,这是白费的;他不会领略你宣传的旨趣,只暗笑你得宣传热;你会忘记的干干净净,在和你一鞠躬或一握手以后。

朋友和生人不同,就在他们能听也肯听你的说话——宣传。这不用说是交换的,但是就交换也好。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下了解你,谅解你;他们对于你有了相当的趣味和礼貌。

你的话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就趣味地听着;你的话严重或悲哀,他们因为礼貌的缘故,也能暂时跟着你严重悲哀。在后一种情形里,满足的是你,他们所真感到的怕是倒是矜持的气氛。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这其实是一种牺牲,“应该”也“值得”感谢的。但是即使在知己的朋友面前,你的话也还是不应该说得太多;同样的故事,情感,和警句,隽语,也不宜重复的说。《祝福》就是一个好榜样。你应该相当的节制自己,不可妄想你的话占领朋友整个的心——你自己的心,也不会让别人完全占领呀。你更应该知道怎样藏匿你自己。

只有不可知,不可得的,才有人去追求;你若将所有的尽给了别人,你对于别人,对于世界,将没有丝毫意义,正和医学生实习解剖时用过的尸体一样。那时是不可思议的孤独,你将不能支持自己,而倾仆到无底的黑暗里去。一个情人常喜欢说:“我愿意将所有的都献给你!”谁真知道他或他所有的是些什么呢?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只是表示子的慷慨,至多也只是表示一种理想;以后跟着说的,更只是“口头禅”而已。

所以朋友间,甚至恋人间,沉默还是不可不少的。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而沉默有时更有诗意。譬如在下午,在黄昏,在深夜,在大而静的屋子里,短时的沉默,也许远胜于连续不断的倦怠了的谈话。有人称这种境界为“无言之美”,你瞧,多漂亮的名字——至于所谓“拈花微笑”那更了不起了!

可是沉默也有不行的时候。人多时你容易沉默下去,一主一客时,就不准行。你的过分沉默,也许把你的生客惹恼了,赶跑了!倘使你愿意赶他,当然很好;倘使你不愿意呢,你就得不时地让他喝茶,抽烟,看画片,读报,听话匣子,偶然也和他谈谈天气,时局——只是复述报纸的记载,加上几个不能解决的疑问——总以引他说话为度。于是你点点头,哼哼鼻子,时而叹叹气,听着。他说完了,你再给起个头,照样地听着。

但是我们的朋友遇见过一个生客,他是一位准大人物,因某种礼貌关系看我的朋友。他坐下时,将两手笼起,搁在桌上。说了几句话,就止住了,两眼炯炯地看着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窘极,好容易陆陆续续地找出一句半句话来敷衍。这自然也是沉默的一种用法,是上司对属僚保持威严用的。

用在一般交际里,未免太陆骨了,而在上述的情形中,不为主人留一些余地,更属无礼。大人物以及准大人物之可怕,正在此等处。至于应付的方法,其实倒也有,那还是沉默;只消照样笼了手,和他对看起来,他大约也就无可奈何了罢!

13.梁实秋《沉默,是心灵最后的自由》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

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嘀嗒嘀嗒的声音特别响。

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支接一支地抽了起来,吧嗒吧嗒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

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想不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那种六朝人的风度,于今之世,尚得见之。

东晋时代,钟会仰慕嵇康,约人一起去拜访他。到了以后,嵇康在树下打铁,并不理会他们。钟会起身离开,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明张鼎思《琅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 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请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

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

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

处大居贵:位高权重。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庙堂之上。

《孔子家语》明明地写着,孔子“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这庙堂右阶的金人,不是为市井细民做榜样的。

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謇谔:亦作“謇愕”。正直敢言。

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钳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

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

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寂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

莲池大师说得好:“ 世间酽醯醇醴,藏而弥久而弥美者,皆由封锢牢密不泄气故。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 ”

酽醯醇醴:世上所有酒、茶、醋等味道醇厚的东西,储藏越久味道越美,都是因为密封牢固不致泄气的原因。意指人应多思少说,想好了再说。

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许要把口闷臭,但是吾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现,没有饶舌的必要。

基督教Carthnsian 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Carthnsian:加尔都西会。天主教隐修院修会之一,又称苦修会。因创始于法国加尔都西山中而得名。1084 年由法国人圣布鲁诺创立。规定修行者必须独居一室,苦身、默想、诵经,终身严守静默,只许每周六聚谈一次。

庄子说: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14.周作人《沉默》

林语堂先生说,法国一位演说家劝人缄默,成书三十卷,为世所笑,所以我现在做讲沉默的文章,想竭力节省,以原稿纸三张为度。

提倡沉默从其他方面讲来,大约很有材料,神秘主义里很看重沉默,美忒林克便有一篇极妙的文章。但是我并不想这样做,不仅因为怕有拥护神秘的嫌疑,实在是没有这种知识与才力。现在只就人情世故上着眼说一说罢。

沉默的好处第一是省力。

中国人说,多说话伤气,多写字伤神。不说话不写字大约是长生之基,不过平常人总不易做到。那么一时的沉默也就很好,于我们大有裨益。

三十小时草成一篇宏文,连睡觉的时光都没有,第三天必要头痛;演说家在讲台上呼号两点钟,难免口干喉痛,不值得甚矣。

若沉默,则可无此种劳苦——虽然也得不到名声。

沉默的第二个好处是省事。

古人说:“口是祸门”,关上门,贴上封条,祸便无从发生,(“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那只算是“空气传染”,又当别论,)此其利一。

自己想说服别人,或是有所辩解,照例是没有什么影响,而且愈说愈是渺茫,不如及早沉默,虽然不能因此而说服或辩明,但至少是不会增添误会。又或别人有所陈说,在这面也照例不很能理解,极不容易答复,这时候沉默是适当的办法之一。

古人说不言是最大的理解,这句话或者有深奥的道理,据我想则在我至少可以藏过不理解,而在他也就可以有猜想被理解了之自由。沉默之好处的好处,此其二。

善良的读者们,不要以为我太玩世了罢?

老实说,我觉得人之互相理解是至难——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表现自己之真实的感情思想也是同样地难。

我们说话作文,听别人的话,读别人的文,以为互相理解了,这是一个聊以自娱的如意的好梦,好到连自己觉到了的时候也还不肯立即承认,知道是梦了却还想在梦境中多流连一刻。

其实我们这样说话作文无非只是想这样做,想这样聊以自娱,如其觉得没有什么可娱,那么尽可简单地停止。我们在门外草地上翻几个筋斗,想象那对面高楼上的美人看看,(明知她未必看见)很是高兴,是一种办法;反正她不会看见,不翻筋斗了,且卧在草地上看云罢,这也是一种办法。

两种都是对的,我这回是在做第二个题目罢了。

我是喜翻筋头的人,虽然自己知道翻得不好。但这也只是不巧妙罢了,未必有什么害处,足为世道人心之忧。

不过自己的评语总是不大靠得住的,所以在许多知识阶级的道学家看来,我的筋斗都翻得有点不道德,不是这种姿势足以坏乱风俗,便是这个主意近于妨害治安。

这种情形在中国可以说是意表之内的事,我们也并不想因此而变更态度,但如民间这种倾向到了某一程度,翻筋斗的人至少也应有想到省力的时候了。

三张纸已将写满,这篇文应该结束了。

我费了三张纸来提倡沉默,因为这是对于现在的适当办法。

然而这原来只是两种办法之一,有时也可以择取另一办法:高兴的时候弄点小把戏,“藉资排遣”。

将来别处看有什么机缘,再来噪聒,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