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探》是一部电影班底打造的网剧:总制片人肖乾操是电影《暴雪将至》的制片人;导演费聿竹的处女作《冬去春又来》曾获得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提名;另一位导演陈宙飞是《李米的猜想》《悬崖之上》《狙击手》的摄影;主演段奕宏拿过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曾美慧孜则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得主……
这也使得《双探》在气质上更像一部偏作者表达的电影,而不是常见的类型化剧集——创作者的想法不是通过台词,而是通过细节和影像意境来传递,很多细节的呈现点到即收,有很多留白。新京报记者在采访费聿竹、陈宙飞两位导演的过程中发现,《双探》的不少小细节里都藏着有趣的想法和故事。
段奕宏饰演刑警李慧炎。
【故事发生地】
编剧家乡有“双塔”,导演老家在延吉
《双探》虚构了东北边陲的双塔市,森林广袤,冬季极寒,曾经兴盛的林场和工业都已衰败,取而代之的是餐饮和KTV。北京的刑警李慧炎(段奕宏饰)因追查少女绑架案来到这里,而寻找父亲被杀真相的入殓师周游(大鹏饰)也循着线索回到故乡。两人在北京有过交集,这次双塔相遇,共同被卷入了一宗横跨二十六年的东北往事。
入殓师周游由东北人大鹏饰演。
《双探》的编剧贾长安是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人,双塔区因为在辽金时代曾有南北双塔而得名。所以他把具有地域象征性的双塔移植到了《双探》的剧本里,双塔被拆了,南塔改为了守林的瞭望塔,以此讲时代的变迁,也映射了剧中人物的经历。
导演费聿竹是吉林省延边州延吉人。当初剧本最吸引他的地方,除了社会派犯罪片的类型,还有里面虚构城市呈现出的独特气质——以往东北题材影视剧,多习惯用黑白灰的色调表现萧瑟凋零的感觉,以及北方重工业遗留下来的厚重。但《双探》剧本让他看到有机会呈现出东北色彩斑斓的美。他读剧本时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画面,都源自对故乡的印象。
费聿竹透露,项目启动之前肖乾操已经带着执行制片人到东北勘景走了一圈。他们几乎第一眼迷恋上了延吉,认为这里很多地方特别像香港九龙:一面楼都是五彩斑斓的牌匾,非常漂亮,同时又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后来肖乾操跟费聿竹介绍外景地的时候,他笑着说不用介绍了,延吉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也认为极其合适,大家一拍即合。
【刑警大队办公地】
北京胡同是实景,东北文化宫反映时代变迁
涉案题材的影视剧通常不会把犯罪发生地落实在现实中具体某个城市。《双探》虚构了双塔市,却把2017年发生的绑架案放在了北京,给了观众现实的参照,也对剧中相关细节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宙飞说,《双探》的选景一直在寻找质感上的独特性。比如北京,的确有很尖端科技的建筑、很现代繁华的区域,像国贸,但其他影视剧里呈现过太多次了。胡同文化则是北京独有的,兼具浓厚的烟火气息。剧中在胡同里办公的刑警大队是真实存在的,是实景拍摄的。也因为《双探》从制片人、监制、编剧到导演等主创都常住北京,把李慧炎的生活环境设定在北京胡同里,创作上更容易找到人物的气质。剧中,李慧炎为了安装马桶,在大杂院里掘了一条沟,结果施工队跑了没填上。费聿竹说:“我们不停地寻找李慧炎的根基,马桶这个细节特别棒。马桶解决了他自己的刚需,随之而来的沟就变得更有意义。这是李慧炎永远填不满的一条沟,人物的维度就拉开了。”
胡同里的刑警大队是实景。
另一个主要外景地延吉(双塔市),既符合剧本对寒冷恶劣的气候和相对艰苦的生存环境的要求,城市的面貌也完全符合剧情的设置。剧中,小邱跟李慧炎介绍说,因为新楼没盖好,双塔市刑警大队暂时在以前的文化宫办公。文化宫年久失修,暖气片不好使,冬天只能采用原始方法,生炉子取暖。陈宙飞透露,现实中这是一个大工厂里的文化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辉煌,如今已经废弃了。剧组看中这座废弃文化宫的颜色构成,建筑年代感,具有延吉的独特性也完全符合片子的调性,能够呈现出时代的变迁。
【配乐】
从粤语歌换成交响曲,体现周游与父亲的对立
剧中,周游给罗和尚化妆入殓,提前问罗的手下:“你们老大平时喜欢什么音乐?”下一个镜头,他在交响乐的伴奏下专心工作。观众在弹幕上评论:“这老大品位极好!”还有人询问这首曲子叫什么。
因为这首曲子认定罗和尚音乐品味好是个误会。最初费聿竹给罗和尚安排的是一首林子祥唱的粤语歌,因为他那个年纪的东北人都是听着粤语歌长大的,粤语歌在东北盛行比其他地方还要早。费聿竹小时候也是从林子祥、陈百强、Beyond、四大天王一路听过来的,他觉得配首粤语歌比较符合罗和尚的气质,毕竟他也算东北当地一个有头有脸的人。
但剧集临播出时,这首歌的版权还没沟通下来,他只好换一首。恰好这场戏里,罗和尚的手下对周游的问话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可以理解为两个小弟没有回答,或许他们也不知道。于是,费聿竹决定放一首周游自己喜欢听的歌。周游工作时有听音乐的习惯,这在之前的剧情里有交代。这个音乐既可以是逝者生前喜欢的,也可以是周游自己喜欢的,都说得通。
周游应该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周平原被杀后,他接受警方询问时曾提到,父亲的爱好是自个儿听歌,“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就喜欢听那些个没词的”。而周游出场时的手机铃声和他工作时放的音乐,同样是没词儿的交响乐。“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从父子对立的关系入手,衍生出来他们喜欢的音乐也是对立的。周游经常听的音乐跟周平原喜欢的,恰好是古典音乐史上对立的流派。”
【动物】
熊和乌娜吉有渊源,牛是对屠夫身份的掩饰
《双探》里多次出现动物的形象,并不是纯粹功能性的“动物道具”。它们跟剧中人物有密切的关系——开场李慧炎在雪地里看到的熊,跟守林人乌娜吉(曾美慧孜饰)很有渊源;屠夫白石舟(郑楚一饰)和牛的对话,又被观众认为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
曾美慧孜饰守林人乌娜吉。
陈宙飞透露,剧本最初的设定,乌娜吉是鄂伦春族最后一名女猎手,但在剧中没有过多呈现。乌娜吉小时候在冰雪覆盖的森林里目睹了父母和母熊搏斗,同归于尽。她痛苦之中却意识到物竞天择,都不过是为了生存,谁也没有错,最后没有射杀和她同样失去了母亲的小熊。乌娜吉对林子的继承和坚守,有该剧关于人性善与恶,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在其中。“乌娜吉代表了善良,她其实早就放下了仇恨。”
牛的设置则是对屠夫身份的掩饰。陈宙飞说,完善剧本和拍摄阶段,大家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白石舟更立体。他从小目睹灭门惨案,被屠宰场的师傅救了,继承了师傅的手艺和职业。一开始他是晕血的,不敢杀牛羊,但他内心一直都有要复仇的欲望。后来导演决定,以屠宰场为出发点去塑造他。“牛代表的是善良,也是一种隐忍。屠夫这个角色有善良的一面。他跟范晓媛相处的时候,也表现了他铁汉柔情的一面。因为他小时候被灭门之前,是有一个妹妹的。”
【凶器】
“武器”都是日常工具,剪刀吃冷面时想到的
《双探》中有两个狠人。外号“狗尿苔”的吴涛(郭涛饰)前一刻在冷面馆吃面,后一刻就抄起剪刀捅死了刚从警察局出来的罗和尚。雷公(邢佳栋饰)手持螺丝刀、锉子,单枪匹马干翻一群人,救出被挟持的姐姐。两人的“武器”都过于普通,反而衬托出了人物的狠和猛。
费聿竹在开拍前就跟武指定下了《双探》武戏的大基调——第一要写实;第二进入双塔以后,使用的武器都要是最日常的,大家目所能及、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的东西。不希望出现特别正规的、模式化的尖刀利刃。比如雷公这个角色,他平时在一家木材加工厂上班,所以他拿的“武器”是螺丝刀、锉子、斧头等,都是他工作用的工具。
邢佳栋饰演雷公,话不多动作戏却不少。
郭涛此前演过《冬去春又来》,费聿竹觉得他很适合“狗尿苔”这个角色,就把他推荐到了《双探》剧组。剧本阶段对“狗尿苔”用剪刀捅死罗和尚的情节有所设计,但细节还没有想得很周全,比如他为什么会带着剪刀,这把剪刀从哪里来的?费聿竹和编剧贾长安到延吉勘景时,两人在市场吃饭,正巧桌上就有把剪刀,用来剪冷面的。贾长安就说:“哎,这是不是你说的‘狗尿苔’的剪刀啊?”之前没有想好的地方,一下子就合上了。
作为延吉当地人,费聿竹记忆中最早冷面一碗之中就一根荞麦面,很韧,需要牙口好才能咬断。当地人以前吃冷面不用剪刀,因为已经习惯了荞麦冷面的韧劲儿。后来慢慢地有很多的外地游客来当地旅游,他们并不习惯嚼这么韧的面,冷面馆才逐渐都配备剪刀了。从这个角度讲,剪刀的出现也是时代变化的缩影。
【色调】
在冷暖间切换,根据剧情塑造人物特质
不少观众对《双探》的影像色调印象深刻——从屠夫带有艺术感地清理案板的画面,到吴德水红色剪影一样的出场,再到韩冰在暧昧又复杂的背景色调中亮相。甚至有观众推测,《双探》筹备阶段是否给每个重要人物都设计了一种主色调?
陈宙飞称,的确有针对人物出场设计的主色调,但并非都有,也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比如吴德水的第一次出场,用红色剪影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好让大家记住这个人物,因为他是悬疑叙事的“钩子”。邢佳栋饰演的雷公,采用了从暗到亮的剪影式出场,通过光影营造出的神秘感把这个人物立住,而不用过多的台词和一些外化的东西去交代他的背影。
针对屠夫白石舟生活的屠宰场,也专门设计了光影的氛围,用来帮助塑造他身上冷漠和孤独的特质。但他和范晓媛相处的时候,又会用一些偏暖的色调。
韩冰是吴德水的老婆,雷公的姐姐。她和雷公的姐弟情非常真挚,对干女儿乌娜吉的爱护也出于真心,但她也是绑架范晓媛的主谋。吴德水团伙干的很多坏事她没有参与,但她属于知情并提供了掩护。因此韩冰出场的背景色调比较多元,既不冷也不暖,是为了体现她身份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