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的交通

如题所述

随着株六铁路复线的建成,贵昆铁路和株六铁路复线成为六枝铁路运输的主要通道,六枝是贵阳—六盘水—昆明方向铁路客货上下的重要场站。在建黄织铁路与株六铁路复线在黄桶接轨,黄桶站地跨普定、六枝,并毗邻镇宁,在隆黄铁路建成后,黄桶站将成为黔中与六盘水之间重要的铁路编组站,并将带动周边的六枝、镇宁、普定等产业向铁路干线辐聚,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2014年,规划的新贵昆快速铁路六安客运支线将正式动工兴建,预计总投资134亿,设计时速每小时250公里,途中经过3个站:六盘水站-六枝南站-安顺西站;届时六枝的交通将形成三位一体的大枢纽时代。 六枝特区交通十分便利,以三级路面为主的贵烟公路(贵阳—烟堆山)、水黄公路(水城—黄果树)以及六纳公路(六枝特区—纳雍)贯穿全区,形成了“两横一纵”的交通网络,已成为贵州西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在政府通过积极争取的六枝至大山哨和六枝至晴隆六枝至纳雍等高速公路已经纳入省“678”网,同时也即将开工建设。新建的六镇(六枝特区—镇宁)高速段已于2013年12月23日全面通车,限速110公里。该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中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G7611)组成部分,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第12横杭瑞和第13横沪昆的联络线;同时也是贵州高速公路网第3横江口至六盘水和第4横鲇鱼铺至胜境关的联络线。
2014年,正式规划六枝-织金、六枝-普定高速、六枝至木岗快速通道已经动工,六枝-六盘水高速也将在2014年10月底前全面通车。 境内文化事业基础薄,起步晚。1953年开始设文化馆,仅只有1个电影放映对。1958年,建电影院1座,1965年,境内被定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后,大批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六枝,文化事业迅速发展起来。中心区陆续建成电影院2座,简易电影院4座,各大工况企业建有俱乐部。1984年,特区文化局成立以后,陆续成立了5个文化艺术学会及六枝矿区文联,有文化中心3个,文化站27个。文化市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2011年末,全区共有科教文化服务中心19个,图书馆1个。新建乡村两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5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0处,实施农家书屋223个村(社区)。 1950年,境内仅有卫生事业机构1个,医疗技术人员3名。经过46年的发展,特区人民医院、六枝矿务局总医院已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开展B超、胃镜、心电图、大型X光机等诊断,进行内、外、儿、妇五官各科疾病的诊治和抢救。据1988年统计,全特区有102个医疗机构,其中∶特区直属单位除人民医院外还有预防保健中心等专业机构,各大工矿企业和乡(镇)有卫生院23个,乡(镇)和工矿卫生所71个,有医疗技术人员1410人,设病床903张。
2011年末,全区共有医院、卫生院32所,采血机构1所,计生妇幼保健服务中心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个。医院、卫生院年末共有床位1293张,卫生技术人员140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9人,卫生防疫人员91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84‰,婴儿死亡率12‰,产妇住院分娩比例83.38%。 解放前,六枝劳动人民受尽压迫,衣食不饱,灾年更苦,农村70%以上的土地都为地主。富农占有,如∶上官乡地主占了全乡60%的土地,全乡404户农民就有314户给当地地主当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一般是三、七分成,放债是银利加三、谷利加五(即∶借钱月息30%,借粮年息50%)。除了地租、高利贷,还有鸡租、煤租、辣子租、还有无偿劳动等。
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1951年5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分的了田土、耕牛、农具、房屋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195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184.9万元,比1949年上升9.4倍,人民购买力为1258万元,比1949年增加5.9倍。商品销售∶粮食15185吨,比1949年增加23倍,棉布2304千米,增加2.3倍,胶鞋3.1万双,增加130倍,食糖180吨,增加200倍,广大群众基本摆脱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文化大革命”时期,人均消费水平停不前,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增加。1983~1986年,3年中通过劳动服务公司安排到国营、集体单位的就业劳动力达2109人,职工的平均工资由1983年的830.2元,增加到1986年的1147.53元,增加了31.773元,上升38.22%。(未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二是城乡人民的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耐用消费品,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销货量大幅度增长,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983年的5626.22万元增加到1986年的7974.82万元,比1983年增长44.8%。三是人民居住条件得到了一些改善,三年总共新建职工住宅约2400平方米。四是城乡居民存储增加,1986年末,银行个体存款余额3140万元,比1983年增长168%。
到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2元,比上年增加100元,比“七五”期末增加335元,增长225.5%,农村和城镇居民存款大幅度增加,存款余额达3.4405亿元,比上年增长2.9%,比“七五”期末增长237%,“八五”期间,新建居民住宅28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372平方米,多数城乡居民住房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实施“八七”扶贫计划以来,全区有7.5万人越过了温饱线。发展至“十二五”,根据大家的不断努力,全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更加逐步提高。 1950年,境内邮电业务总量只有0.7万元,电话用户8户。1956年,兴建六枝至水城通讯线路,到1988年,邮电业务总量超过63万元,大部分区乡通电话,中心区开始用载播通讯,并开展传真业务,安装了1000门自动电话。1991~1995年,建成11个邮电支局,5个矿区邮电所,邮政线路总长200公里,农村投递总长2000公里,特权邮电局创造了贵州省县级局的“两个第一”,即第一家开通了5000门程控电话,第一家开通无线寻呼。还开通了数字交换。新开六枝至贵阳通讯电路16条,六枝至水城通讯电路23条,长途电话话路84条和长话业务电路97条。
2011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总量13459万元,比上年增长9.3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总量1130万元,比上年增长61.06%;电信业务收入总量12329万元,比上年增长6.2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26408户;移动电话用户159120户;互联网用户达14457户;年末全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85528户,比上年末增加2633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7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7部。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六枝特区在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开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有14536人,比上年增加7997人,实收保费11166万元,实付保费5894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21876人,比上年增加2360人,基本医疗费缴纳4707万元,基本医疗费支出1994万元。参加参加失业保险的有9050人,比上年424人,失业保险费收入294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4万元,失业保险金结余280万元。
同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也逐渐提高。2011年末共有9783户18170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低保金3998.3万元,同比增长18.48%;第四季度共有46447户87522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低保金5430.26万元,同比增长26.17%。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80张,收养人数69人。农村敬老院13个,床位476张,收养人数122人。 就业 经过全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11年加大力度转移农村劳动力,帮助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509人,比上年末下降1.2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