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他,我,用文言文怎么说?知道的话,发我邮箱[email protected],谢了。

如题所述

"我”是人称代词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你”是人称代词中的第二人称代词.
"他”是人称代词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台(yí)”“昂”。“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昂”是西 周以后才出现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传》《国语》 《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汉代以后“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变体,只见于《尚书》,“吾”和“昂”都是来自周人 的母语,“吾”在春秋时期进入了当时的汉民族共同语——雅言,而“昂”只见于《尚书》和《诗经》,而且用例很少,没有真正进入雅言。“我”“余(予)”“ 朕”“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余(予)”是谦卑的说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详)注《尔雅》曰:“余,谦卑之身也。”所以《尚书》中有 “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没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说法。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子旦”。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由于这个缘故,秦始皇二十六年钦定这个词为皇帝专用,后来各朝代的皇帝都因袭之。
“我”则是既无谦卑也无尊崇、倨傲义的通称说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称复数一般都用“我”。
“吾”和“我”并行之后,在表义上也开始有所分工,“吾”有亲近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北京话里的“咱”“咱们”类似。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一般都用“吾”。
第一人称代词发展到魏晋时期,又出现了“身”和“侬”。

顺便讲讲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了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代词有“尔”“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里就有的,“尔”“而”“若”“戎”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其中“ 戎”只见于《诗经》,可能与第一人称代词“吾”“昂”一样来自周人的母语。和第一人称代词一样,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而”“乃”之间也有表义 差异。“尔”与“我”配对,是第二人称代词的通称形式。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时用“尔”称代对方,用“我”称代己方。
“汝(女)”与“馀(予)”配对,是贱称形式,含有鄙贱的意义。骂人或很不客气的时候用它称代对方。
“乃”与“朕”配对,是尊称形式,含有尊敬的意义,提到对方祖先或对方的功勋时多用它来称代对方,所以“乃”常作领属性定语。
“而”表示亲密的意义,常来称代关系亲近的人。
“若”在先秦文献里比较少见,《庄子》和汉代的《史记》里用得较多,可能是“汝(女)”字的一个变体。
三、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还没有地道的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三个都有指示代词功能,还没有完全从指示代词当中分化出来。在这三个词当中,“厥”和“其”是古今 关系,在西周金文和时代较早的《尚书》《诗经》里“厥”用得较多,春秋以后逐渐被“其”所代替。这两个词在句子中只作领属性定语。
有时候它们作小句(主谓短语)的主语,实际上等于“名词+之”,还是处于领属定语的语法地位。
到汉魏以后,“其”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之”只作宾语。
魏晋以后出现“渠”和“伊”。“渠”当是“其”字在当时的方言音变。
现代汉语所用的“他”在上古是旁指代词,东汉以后逐渐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0
我:吾 予
你:尔 汝 若
他:其 之
相似回答